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大学士三计救编修

[ 民间故事 ]

清嘉庆四年八月底的一个晚上,文华殿大学士董诰正在家中饮酒,户部尚书朱珪忽然来访。董诰忙拉朱珪入席。

几杯酒下肚,朱珪说明了来意——向董诰请教救洪亮吉之法。然后,朱珪详叙了翰林院编修洪亮吉闯祸的经过:洪亮吉素有才华抱负,听说朝廷下诏求直言,脑子一热,写下一篇千言奏疏《极言时政启》。疏中斥责大清世风日下,还说当前变革很不成功,犹如隔靴搔痒……

闻言,董诰皱起了眉头:“老尚书既然已知奏疏内容,定是见过了,那为何不去阻止洪亮吉,反来与我计议?”

“晚了!”朱珪道,“奏疏已到龙案,洪亮吉被刑部带走了。”

原来,洪亮吉自知官小势微,少有面见皇上的机会。为能把奏疏递上去,他索性来了个一式三份,分别交给左都御史刘权之、户部尚书朱珪、成亲王永瑮,请他们代奏。朱、刘二人谨慎,看了奏疏都暗自压了下来,成亲王却没细看就给了嘉庆帝……

朱珪道尽原委,董诰赶忙再三劝说,别自找麻烦,为一个莽夫招惹皇上不值得。谁料,朱珪竟激动起来,说什么动了洪亮吉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堵了百官万民的忠谏之路。

“老尚书执意要救洪亮吉,我倒真有一计,但没有十成把握。”董诰也不等朱珪表态,手覆其耳,嘀咕一番……

翌日早朝,众臣大都缄口不语。因为,一夜之间,洪亮吉触怒当今皇上的事几乎传遍京城。这节骨眼上,谁也不想给皇上再添不快。

可是,偏偏有“拿铜当金子”不开眼的主儿,明瞅着皇上脸色难看,还吊高嗓门来了句——“臣有本要奏!”

正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朱珪。但见朱珪领着刘权之,跪呈折子,把洪亮吉写了三份《极言时政启》的事和盘托出,并指责洪亮吉妄谈国政,不明圣心。末了,还不忘自责,说未能及时严参实属糊涂。

朱珪这么做,是听从了董诰的计谋。至于董诰为何让他这么做,他并不清楚。他只知道董诰被人称为“大清诸葛亮”,当世几乎无人能及。这也是他找董诰问计的根本原因。

然而,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嘉庆帝的脸陡然变得铁青,把桌子拍得咣咣响,咬牙切齿地发布了一条口谕——“即刻起,洪亮吉一案由三司会审。”

嘉庆帝言罢,朱珪冷汗冒了一身:三司会审的犯人都是应处斩刑、绞刑的重犯,如此看来,自己救人不成,反把洪亮吉送上了绝路!

散朝后,九卿科道无不议论纷纷。有人说,朱、刘真不仗义,此奏分明是落井下石,要置洪亮吉于死地;有人说,朱、刘愚蠢至极,主动向皇上认错,等于把自己搭了进去。

听了大家的议论,朱珪大叹知人知面不知心,心里把董诰骂了七八遍。骂完,就在半路候着董诰讨说法。

岂料,他等候了许久,喝了一肚子风,也没见到董诰的人影。

原来,董诰抬脚出殿,出来后,他趁人不注意,又独自折回去了。此刻,大殿内,董诰正阶前陈情:“臣以为,编修洪亮吉犯了大逆罪,理当枭首凌迟,以儆效尤。”嘉庆帝马上表明了认同的态度,狠狠处置洪亮吉本就是他的心中所想。奈何早朝时无人言明,朱珪虽然罗列了洪亮吉的不是,但并未说出处理办法。

董诰又道:“既如此,臣恳请皇上将户部尚书朱珪也革职查办。”

“这……”嘉庆帝瞬间语塞,问董诰何出此言。

“连坐!”董诰侃侃而谈,“依照我大清律例,犯大逆罪者,主犯凌迟处死;罪犯亲属及同居之人,年龄在十六以上者,一律处斩刑。而尚书朱珪正是洪亮吉的京中至亲,私下里,他们常以叔侄相称。”

稍后,董诰一五一十地讲述了洪亮吉与朱珪的关系:早些年,洪亮吉曾在朱珪的兄长府上当幕僚,朱氏兄弟爱其才华,以子侄礼待之。后洪亮吉及第入仕,进京为官,更是仰仗朱珪的鼎力举荐。

关于这些,嘉庆帝不能否认,他对洪亮吉的了解也是这样。不过,即便如此,嘉庆帝也绝不肯治朱珪的大罪。朱珪不仅是自己的授业恩师,更是权重望崇的股肱之臣。

“望皇上严循律法,恪守祖训!”见嘉庆帝犹豫,董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补充纠错
上一篇: 雪日辞
下一篇: 枣核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