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最牛剃头匠

[ 民间故事 ]

一、

清朝中叶,密州城老街上有一家剃头铺,老板杨正,是远近闻名的最牛剃头匠。

杨正的手艺非常高超。一把剃刀刮头皮、修鼻毛、掏耳朵……动作又麻利又轻柔,每道工序都让客人觉得通体舒泰,愉悦轻松。头剃好后,客人看着镜子里精神焕发的自己,感觉年轻了好几岁,于是交口称赞老板的好手艺。慢慢地,“最牛剃头匠”的大名就传开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杨正的成名给他带来了一个大麻烦。当时上流社会的老爷们听说了杨正的大名,尽管他们家里都有打理须发的奴仆,却还是想体验一下杨正的绝活,可又放不下面子自行走进简陋狭小的平民剃头铺,于是就打发下人请杨正到府上,酬劳随他开。哪想到杨正是个一根筋,每次都是雷打不动地对来人说:“本人开店第一天起,就立下一个规矩——不管贫富贵贱,凡是来我小店的顾客,都是我的衣食父母,我保证做到一视同仁,童叟无欺。但是本人绝不外出做活。还请见谅。”

就有好心亲友劝说杨正,“识时务者为俊杰,你不过是个小手艺人,哪得罪得起有钱有势的老爷们呀。再说这也是一条生财之道,运气好的话,伺候一个大老爷,能顶你在小店站一天的。何乐而不为呢?”

听了这话,杨正把脑袋摇个不停,说:“咱凭手艺吃饭,用不着去低三下四巴结谁。顾客有钱也罢,当官也罢,在我眼里,一概只看见他的头脸须发,什么衣装饰物,我一概瞧不见。”

知县王大发闻听这杨正的怪癖,就想:那些人之所以被拒,是因为档次不够。要是我县大老爷唤他前来,看他敢回绝!于是,他就派人去给杨正传话,让杨正到县衙给自己剃头。没想到杨正依旧用那套话来回复,拒绝上门。这下知县大人太伤面子了,不由得愤愤地说:“什么臭规矩!一个不入流的手艺人,也敢跟大老爷摆臭架子!”

自古道“民不与官斗”,王大发没费什么力气,就想到了一个报复的法子。你杨正不是剃头不出门吗?我就赏你个美差,看你出门不出门!

王大发派人传令,让杨正到监狱为死囚犯剃头。

剃头这活也算是一项买卖,是一种你情我愿的交易。上门不上门剃头,那是人家的自由,谁也没办法治人家。可是给死刑犯剃头,则是为朝廷效力的公事,如若不听命令,就是对抗朝廷,官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治罪。杨正不糊涂,接到狱卒的传令,猜到是王大发的损招,他二话没说,收拾好剃头挑子就走。到了监狱,面对几个即将走上法场的犯人,他没有丝毫懈怠与嫌弃,按照自己对待老顾客的手法,干净利索、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任务。

那王大发听到狱卒的报告,虽然气得直眉瞪眼,却也暗自服气,承认这个最牛剃头匠果真是个人物。手艺怎么样只是听说,这分骨气实属不易。

这一天,杨正接到的任务是去给一个叫胡玉的死刑犯剃头。据说胡玉是个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采花大盗,犯案累累,罪大恶极。此人善于伪装,平时就是一副普通老百姓的模样,直到案发大家才看穿他的真面目。

狱卒将杨正带到死囚牢中,对胡玉扔下一句话:“胡玉,你的好日子到了!让杨师傅伺候舒服了,等着上路吧。”说罢转身离开牢房,门咣当一声关上了。

二、

那胡玉蜷缩在墙角的一堆干草上,蓬头垢面,目光呆滞,面如死灰,一动不动。这种表情,杨正已经司空见惯。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胡玉身上的刑具已经被解除,可以自由行动。这又是王大发耍的一个诡计。胡玉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牢门没上锁,又不见人监管,定然会铤而走险逃跑。杨正要是拦挡,胡玉必定拼死抵抗,就可借胡玉之手狠狠教训杨正一下;如果杨正任其逃跑,就可治他帮助罪犯越狱之罪。罪过大小,就是知县大人说了算。

胡玉好像坐牢坐傻了,对有利于自己的契机无动于衷。他面无表情,像一个听话的孩子,老老实实地让杨正一刀一刀,将他乱草似的头发剃掉,一点也没有传说中凶神恶煞的样子。杨正放心了,一边忙活,一边说些宽慰胡玉的话:“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再过十八年,又是一条好汉。兄弟,我给你剃剃头,你把这辈子的恩怨放下,清清爽爽上路。希望你早日投胎,下辈子别做恶人了……”

胡玉听了他的话,竟然抽抽搭搭地流下了眼泪,好半天才哽咽着说出一句:“我本来也不是恶人啊……”

两个月前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西山匪首刘阎王带人翻墙闯入胡玉家,将一包金银珠宝扔给胡玉。说官府要是来搜查,让他承认,这些东西都是他入户抢夺的,某人某人被杀,某家妻女被奸都是他胡玉干的。若是不答应,他胡家老小的命就保不住了。还警告胡玉不要耍花招,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胡玉见刀已经架在了脖子上,舍出性命也要保全一家人,只好答应了贼人的要求。果然,第二天一大早,县衙的捕快就上门了……

这个刘阎王,杨正早有耳闻。其人是当地一个臭名昭着的土匪头子。他仗着学过一些拳脚功夫,招呼一帮地痞流氓隐居在西山,每日里昼伏夜出,强暴妇女,绑票抢劫,无恶不作。这一带的老百姓提起他来,都吓得战战兢兢。他姓刘,于是大家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刘阎王。

杨正疾恶如仇,见这胡玉不像是说谎的样子,立刻就下了决心,要为这个无辜的替死鬼鸣不平。他给胡玉剃好头后,挑着剃头担子就去见知县王大发,将胡玉的话原原本本做了禀报。

补充纠错
上一篇: 新聊斋三题
下一篇: 苏东坡与博儒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