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年间,六安毛坦厂老街上有一富户,姓黄,是做茶叶生意的。家主名叫黄德轩,原本是个读书、守规矩,所以生意越做越好,在江淮一带的茶商中也小有名气。
一天傍晚,他在家中闲坐,忽听得大门口有人吵闹。出去一看,原来是管家老陈在厉声训斥一个乞丐。老陈见东家出来了,忙解释说,这个外地的乞丐好不讲理,已经给他一碗米饭了,他还要二十文钱,真是贪心不足,岂有此理!黄德轩瞅了瞅那个乞丐,见这人衣着破烂,脸上、胳膊和腿上都是汗渍泥污,便和言悦色道:“人当知足。既然已经给你饭了,你还要银钱,是不是有些贪心了?”那人朝黄德轩磕了三个头,说:“不是小的贪心,实在是家父病得厉害,就住在街尾的土地庙里。老街上人都说您是大善人,便想您能不能打发几个小钱,给家父买服药喝。”
黄德轩点点头。一旁的老陈连忙说:“东家别听他胡编,这些要饭的我见得多了,都知道您心善好糊弄,便都编些可怜的话来骗您。”
黄德轩朝老陈摆摆手,说:“别说了,给他二两银子。甭管真假,就算是编的,也说明他心存孝念,值了。”
黄家的生意一直很好,几年后举家迁至六安城中。黄家所住的那条街,后来便叫作黄大街。
弘治十五年,六安出了一件大事。一名参与谋叛,潜逃多年的朝廷钦犯在六安城中被捕。经审讯得知,此人曾在黄家茶行借住过一段日子。于是,县令不由分说,立马派人将黄德轩及三个儿子一体锁拿入狱。按大明律,包庇钦犯属附逆之重罪,多处以极刑。其实黄德轩与这位钦犯只是旧识,并不知晓其人真实身份。但此时辩解,已无人肯听,于事无补了。
县令将案情一一具结上报,只待上头审批,秋后即可行刑。
黄德轩在狱中每日唉声叹气。他略通律法,知道案子只要沾上谋叛,便无人敢替之疏通说情。何况他们黄家只是一介商户,家族中无一人为官,因此只好坐以待毙。
不觉过了两个多月,黄德轩盘算,再有一个月,就入秋了,自己和三个孩子的小命就要完了,想着想着,不禁老泪纵横。正伤感间,忽然听到狱门开锁之声。偏头一看,只见县令带着两个衙役笑吟吟地进来,上来就冲黄德轩躬身一礼,道:“本县给黄老板道喜来了!”
黄德轩一怔,盯着县令的笑脸看了看,心想此人该不会是拿我消遣来的吧?
见黄德轩没有应答,县令又是一揖,道:“先前公务在身,多有得罪,您大人大量,还望恕罪海涵!”
黄德轩觉得县令不像是在开玩笑,便欠身回了一礼,道:“小民待罪之身,黄泉路近,不知喜从何来?”
县令从旁边衙役手中取来一个锦缎轴,展开,朗声读道:“查六安人氏黄德轩,为人善良忠厚,遵纪守法,与钦犯许某并无瓜葛,即予释放,原查封收缴之全部财产,一并发还,钦此。”
黄德轩一听,目瞪口呆,半晌无语。
县令嘿嘿一笑,道:“黄兄有如此坚硬之后台,为何不早知会一声,也免得有如此大的误会呀。哦,对了,一位刑部的大人还托我给黄兄带了一封信。”说着将一只信封递了过去。
黄德轩打开一看,上面只有四句短诗:
银钱二两救家严,
素昧平生结善缘。
积德之家捐滴水,
皇恩浩荡尽涌泉。
——当年乞儿丁朋敬上
原来这位丁朋便是当年在毛坦厂黄家茶行行乞的那个乞丐。丁朋原也是个秀才,只是家乡遭遇灾荒,只好带着年迈的父亲出去投奔亲友。在路过毛坦厂时父亲病重,这才有了前面的那一幕。
丁朋最终带着老父亲来到了应天府(南京),在亲戚家苦读两年,终于考中进士。几年后,丁朋在孝宗皇帝出行时随驾,立了大功,升为刑部侍郎。
丁朋在例行审阅案卷时,无意中看到了黄德轩的案子。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黄德轩会有意地窝藏钦犯。经过一番细查,他终于大致弄清了真实案情。但此案乃钦案,翻案必须得有皇上御批。为此,他在圣殿台阶前跪了一整天,这才得以觐见。面圣后,他将先前在毛坦厂行乞求药的故事向皇上一一道来。他说,他绝不相信这样一位一辈子积德行善的好人,会做出附逆的事来。他愿以自己的官身和性命为黄氏担保。
孝宗皇帝名叫朱佑樘,一向倡导“以孝治天下”,听了丁朋的故事大受感动,立即下旨释放黄家父子。
丁朋走后,孝宗立马传来吏部尚书钟田。
孝宗说:“上次说刑部尚书空缺,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现在你心里可有人了?”
钟田躬身一揖,道:“尚书乃六部中之首官,正二品,须陛下乾纲独断,微臣焉敢置喙。”
孝宗淡淡一笑:“你们吏部是管官的官嘛!朕心里倒是有了一个。”
钟田略感诧异:“陛下所指者何人?”
孝宗道:“丁朋。”
“丁朋?”钟田大感不解,“此人是不是资历太浅了些?他做侍郎还不满两年呀。”
孝宗淡淡一笑,将丁朋为黄家伸冤之事说了一遍,道:“从此事来看,丁朋有以下四点:其一,为给其父治病,忍辱上门行乞,是为孝。其二,为区区二两银子之旧恩,愿冒牵扯附逆大案之险,为昔日恩人仗义直言并担保,可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为义。其三,在危机当口,敢做敢当,义无反顾,是为勇。其四,为一平民百姓之案,不惜以官身性命作保,是为公。朕以为,凡重孝重义,克己为公,勇于担当者,必是忠君爱国、敬业爱民之人。故朕以为,此人堪当大任!”
钟田双手一拱,道:“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