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北朝时期,各地纷争形同战国之势。这一年夏秋时节,中州大地突降大暴雨,一连十几天不停歇。鹿邑城当然也没有幸免,城内外汪洋一片,大部分房屋和庄稼都泡在水中。洪水过后,人们抓紧补种冬小麦,然而等到麦苗返青之时,再无一粒雨水落下,田地皲裂,禾苗枯萎,看来明年肯定颗粒无收。有体力的人携家带口四处逃荒要饭,而老幼妇孺只能扒树皮、挖树根和草根充饥。州郡官员疲于筹措军资,根本无心无力管顾百姓死活。
其实,鹿邑城有两个大财主,只要他们慷慨相助,灾民就能得救。城南的刘成信一向乐善好施,开设了8个粥棚每日供应粥饭,奈何灾民太多,几个月下来,家中存粮几乎告罄。城北的赵博万以贩卖粮食为业,家中陈年积粮无数,年近七旬的他却悭吝成性,自己每餐亦是一粥、一饭、一咸菜,家人哪天吃上一顿白菜豆腐如同过年,可为了保护家产,他不惜豢养了十几名壮汉,喂养着几十条恶犬看家护院。
这天,许多灾民聚集在一棵大槐树下,人人唉声叹气,都说天气渐暖,如果及时播种,来年或能扛过这场大灾,可任凭大家多次哀求赵博万,吝啬的他死活也不肯暂借一粒粮食。
大家越说越心寒,猛然间,几个老者想起升天成仙的太上老君。这里是太上老君的家乡,各处祠观一向香火旺盛,世人传说太上老君有求必应,常常下界济世救人。
太上老君成了大伙心中唯一的救星,他们赶紧准备香案香炉和祭物进行虔诚祷告。正要跪拜时,一个眼尖的人远远瞧见大路上有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骑着青牛而来,他大声喊道:“快来看,那人不是太上老君吗?”
众人扶老携幼来到慈眉善目的太上老君身边,围上他号啕大哭,诉说彼此的苦难经历。太上老君安慰大家道:“莫急,莫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道自有办法!”
太上老君说着便从腰间摘下一个大葫芦,口朝下一倒,地上便有了一小堆黄米,约有几十斤,每个人只够分一把,如何度日?大家的不免又失落起来。
太上老君笑笑说:“莫急,老道还有金豆子,你们跟我去赵博万家买粮!”大伙不禁喜上眉梢,只见太上老君从褡裢里摸索了半天,找出3个小金豆,把它们投进葫芦里,小声说:“我这回化身一个老汉帮你们买粮,大家不要说破才行!”
大伙连声答应,一传十,十传百,成千上万的灾民跟在老汉的后面,向赵博万家涌来。
二、
赵博万家大门紧闭,任凭擂门如山崩,他就是不出来。原来,赵博万听闻大批灾民赶来,担心粮食被抢早做了防范。
老汉高声喊道:“赵员外,我有钱你有粮,为何躲起来不售粮?莫非要乡亲们踏平院墙请您出来啊?”说罢,老汉拿出葫芦晃了晃,倒出3个金豆子。赵博万从门缝里看见光亮的金豆子稍稍心安,心想,人家拿钱买粮我不卖,万一这些人发脾气,真敢拆了我家的大门。
赵博万带着悍奴走出大门,老汉郑重其事地说:“赵员外,灾年粮食金贵无比,咱们公平交易,我3个金豆子就买一葫芦粮食,您看怎么样?大家伙都给我们做见证,谁也不能反悔!”
大家伙齐声答道:“放心吧,我们瞪大眼睛看着呢!”
3个金豆子买一葫芦粮食,这桩生意真是划算。于是,赵博万收起3个金豆子,然后命家丁提着一小袋黄米往葫芦里倒,倒完一小袋,家丁往里一看,隐约看见葫芦底部有一点儿黄米。赵博万只得叫人又提过一小袋往里装,眼睛不眨地盯着葫芦看,这一袋又倒完了,黄米还是只在底部有一点儿。
老汉看赵博万一脸疑惑,笑着说:“赵员外,实不相瞒,这葫芦有个毛病,装得多、装得快,它就满得快,您一点点装,它好像觉不到!”
赵博万一听,吩咐两名家丁抬来一大袋黄米,快速倒入葫芦中,果见葫芦只差一点儿就满。家丁趁热打铁赶快倒,可意想不到的是,风风火火不停地倒入了十几袋,葫芦还是差一点儿才满。
见此情形,赵博万赶紧喊:“停!”
他走到老汉跟前,拱手作揖道:“你这葫芦太邪门,我不敢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