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毒誓

[ 民间故事 ]

明朝崇祯年间,官府腐败,民不聊生,起义军此起彼伏。

日照人李秋官被官府迫害,召集一帮穷苦兄弟进了城南的逵山,做了土匪,打出了“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旗帜,一时间,十里八乡受欺负的穷人都来投靠他,短短半年时间,山寨兄弟竟然达到五百余人。

逵山山脉绵延上百里,山高峰险,易守难攻,自古就有不少土匪在此盘踞过。历朝历代的土匪,都要在正堂供一祖师,多数供的是达摩老祖,也有供刘关张的,逵山历代土匪供的祖师却是梁山好汉李逵,据说因为第一个上逵山落草的,是梁山上的好汉李逵,他在老家杀了人后,为了避祸,就在此落草,逵山之名也由此而来。

山寨有个规矩,但凡上山入伙的兄弟,都要在李逵画像前跪拜,敬三炷香,磕三个响头,还要说上几句流传了不知道几辈子的毒誓:我今来入伙,兄弟一条心;宁死不叛变,做个守节人;如违此誓言,祖师斧砍身。

一天,李秋官正在喝酒,巡逻的喽啰押来一名青年男子,喽啰禀告:“大哥,这家伙在山下探头探脑,像官府的探子。”那人大声辩解:“大王,我不是官府的探子,我是五莲县于家村人氏,也姓李,叫李守杰,是一个读书黑暗,无意仕途,听闻大王在此起事,对抗官府,特来投靠。”

李秋官见此人二十岁左右的年纪,面皮白净,相貌端正,心里已是有几分喜欢,又听他说姓李,山寨英雄虽多,但草莽居多,最缺少的就是读书人,当下,他命人给李守杰松绑,准备香案,要举行仪式,接纳他入伙。

李守杰跪倒在李逵画像前,先是敬上三炷香,磕三个响头,说出了那段毒誓。

李守杰是读书人,心计颇多,上逵山后,他给李秋官出了个主意,让李秋官攻打附近的刘家寨村,一是因为那个村一直做茶叶和稻米生意,有钱;二是村首仗着是青州知府的亲戚,作恶多端,附近民愤很大。这样一来能打出山寨威风,二来能补充山寨粮草。李秋官照办,结果真的把刘家寨打下来了,山寨实力大增。

听闻山寨渐成气候,青州知府吴世清召集五千人马,攻打逵山山寨,李秋官带领弟兄,依靠地形,打退了官军的数次进攻,吴世清无功而返。

强攻不行,吴世清决定智取,他要收买山寨的人,从内部攻破,经过一番筹划,他选中一人,竟然是李守杰。

原来这李守杰饱读诗书,想考个一官半职的光宗耀祖,无奈数次考试都铩羽而归,为此怨天尤人,一腔怒火无处发泄,才去逵山投靠了李秋官。

吴世清派人找到李守杰,许诺他如能帮助攻破山寨,就不计前嫌,保荐他做日照县的县令,这个官衔对于做梦都想做官的李守杰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李秋官虽然对他不薄,但在他眼里不过是个草寇而已,当下他就答应了。

数天之后,在李守杰的策应下,逵山山寨被官军攻破,李秋官和多数兄弟不屈被杀,吴世清剿匪有功,升官做了山东巡抚,他说话算数,在皇帝面前给李守杰美言,让他做了日照县令。

因为是出卖兄弟坐上的县令,李守杰不能心安,那些日子,他一直做着一个梦,梦中,浑身是血的李秋官拎着一对板斧来到他面前,愤怒地说:“当初你立下誓言:我今来入伙,兄弟一条心;宁死不叛变,做个守节人;如违此誓言,祖师斧砍身。如今你违背誓言,我是来索命的!”说完李秋官举起板斧就朝他身上砍过来,李守杰哎呀一声就醒了,浑身冷汗。

因为怕遭报应,李守杰在全县下了一个荒唐的命令:县民要在十天之内把家中斧头交出,有隐藏不交的,一律按照私藏武器罪来论处。一时间,县里民众怨声载道,但也不敢违抗官命。没多久,县衙里的斧头堆成小山。

李守杰又命城中铁匠将这些斧头焚化,眼见着它们变成了一堆堆的铁疙瘩,这才心安了许多。他心里说:“李秋官呀李秋官,现在县里已经没有斧子了,我看你如何用斧头砍我的身。”

李守杰做县令后,娶了一个妻子还有两个小妾。其中一个叫秋莲的小妾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名叫杨宽,李守杰看中了秋莲,利用手中权势,强娶过门。秋莲为此水米不进,绝食而亡。秋莲死后,杨宽扬言要报仇,李守杰就派人去拿他,他却不见了踪影。

十年后一个春日,李守杰见晴空万里,和风送暖,大好,就带人去郊外春游。当一行人走到城外时,忽然,从一片小树林中冲出一人,挥舞着宝剑径直刺向李守杰的官轿,李守杰手下的衙役赶忙护卫,但来人武艺高强,连连刺倒数人,其他几个衙役见状不妙,四散而逃。

刺客来到官轿前,挑开轿帘,用剑尖指着李守杰,李守杰战战兢兢地说:“好汉饶命,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我一定尽量满足。”刺客扯下面具,却是失踪已久的杨宽,他冷笑道:“我和秋莲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眼看就要成亲,奈何你这狗官,强抢民女,活活地拆散了我们,逼死了秋莲。就在那一天,我发誓要报仇!我去了泰山,拜山上的道人为师,苦练剑法,今天终于能手刃你这狗官,为秋莲报仇,为老百姓除害!”

李守杰知道自己死期已近,他叹了口气,说:“当初在山寨立下毒誓,没想到没有死于斧头,却死于剑下。”杨宽又是一声冷笑,说:“狗官,你可知道我的小名吗,我就叫斧头。”

杨宽手起剑落,李守杰顿时身首异处。

补充纠错
上一篇: 要命的奇卦
下一篇: 状元的求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