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以静制动

[ 哲理故事 ]

虫子行动迟缓,几双短小的肉足交替挪动,遇到紧急情况,就算是开足马力,又能快到哪儿去呢?它们大概明白自己的这一弱点,身上又没铠甲防护,所以在长期的生存演化中知晓了一个道理:有时,快不如慢,动不如静。

秋天的黄豆叶子好像是豆虫的天堂,每年秋天我去田里拍照,轻易就能发现它们的身影。我有经验,在田边寻找珠丝马迹就行:看叶子有没有被啃食的痕迹,看地上有没有虫子的粪便。那次,我发现了豆虫,豆虫大概也发现了我,它缓缓地摆出经典造型,就像一片小叶子,或者说像一个豆荚。我给它拍照的同时,几只蚂蚁也爬上来寻觅,估计是找吃的——它们也把豆虫当成了叶子,在豆虫身上走走停停、四处寻找。我以为豆虫会酥痒难耐,或者是感到大难临头,做出反应。要知道,蚂蚁如果发出信号招来同伴,蚁群完全可以肢解肥硕的豆虫。但豆虫纹丝不动。甚至一只蚂蚁已经发现疑点了,在豆虫的嘴巴那儿停留了一会儿,嗅一嗅,咬一咬,豆虫还是没动。就这样,蚂蚁巡视一圈也没发现异常,便走了。豆虫以静制动,骗过了蚂蚁。我也就不打扰豆虫,离开了那个地方。

螳螂大概和青蛙、蜘蛛之类的捕食者一样,只攻击移动的目标。它出刀速度极快,是着名的“职业杀手”。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大螳螂在芋头宽大的叶子上伏击猎物,便想试试它的速度。我掐了一朵黄色的野花,连着一段茎秆,伸到螳螂的头前轻轻晃动。我还没看清是怎么一回事,野花已经被它的大铡刀夹住了。真是迅雷不及掩耳啊。

但它很快就知道到手的这朵野花是素食,不是自己的“菜”,便扔掉了。

我看到它慢慢移动,大概是受到我的干扰,想换个地方继续伏击。我朝着它行进的方向看过去,发现了一只大豆虫,就在螳螂的正前方,它们的距离非常近。我以为螳螂会迅速出击,饱餐一顿。哪知,豆虫一动不动,螳螂压根儿没看见它,就从豆虫身上爬过去了。豆虫躲过了一劫。

同样会以静制动的,还有夜鹭。池塘里有一截木桩,露出水面一尺多高,成了夜鹭的落脚点。夏天的早晨,我常见一只夜鹭蹲在那里守候。它脖子短粗,眼睛红色,头顶还有一根饰羽,那就是它的顶戴花翎吧。它的捕食方式是守株待鱼。池塘里的鱼儿游来游去,总有疏忽大意的,夜鹭看鱼儿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便果断出嘴,一击命中。那似乎是条鲦鱼,这种鱼比较浮躁,常在浅水中溜达,细长,容易入口,估计夜鹭很喜欢。

蟹蛛不结网,常常采用伏击战术,选好一个地方之后,就张开前面的四条大长腿等候。一次,我看到一只小甲虫,几乎和那片暗淡的叶子一个颜色,就在蟹蛛的腿边,那么近,但它一动不动,就这样躲过了蟹蛛的攻击。

其实,快如狮子、猎豹等大型动物,在准备捕食时也常常静静地等候,寻找出击的时间点。就速度而言,食肉动物不及食草动物,论耐力更不行。

自然界中,那些寻常的争斗乃至杀戮,表面上是在比力气、爪子和牙齿,但其实智慧更加重要,这一点亘古不变。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