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欧侯氏起源及历史

欧侯姓图腾_欧侯氏图腾

欧侯姓图腾(欧侯氏图腾)

  欧侯姓是中华古老复姓之一,读音作ōu hóu(ㄡㄏㄡˊ)。其源有二:一是源于官职,出自两周时期刑官欧人,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二是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国君主无疆次子蹄,属于以封邑及爵称为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注云:“出越王无疆之后。”其注“欧”引《路史》云:“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欧馀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欧侯氏今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欧氏、区氏、侯氏等。

【得姓始祖】

  姒无余、姒句践、姒无疆、姒蹄。: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越王勾践又复国。到勾践第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越国被楚国所灭,无疆自己也被楚军杀死。后无疆的次子蹄被楚王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世以山南为阳,称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官职,出自两周时期刑官欧人,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欧人,即刑人,职掌刑杀罪犯。由于周王室的刑人对有重罪的伯爵及其以下爵爷贵胄实施大辟之刑都不手软,因此被别称为“欧侯”,隶属于大司寇统辖。

  西周时期,在周公旦平叛“三监之乱”后,对诸侯以及王族贵胄的终极刑罚即“大辟”,也就是死刑,以其爵位按公、侯、伯、子、男、君、卿、夫、士等等,自下而上多至伯爵而止,侯爵、公爵极少有被执行死刑者,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就是在各类争权夺势的诸侯国之间战争中,战败国之君或被关押、或被整迁、或转称大夫,也很少有被杀者。

  到了春秋晚期,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为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提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典观,并载入儒家经典《礼记》之中。

  在欧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别号为姓氏者,称欧侯氏,比之后世战国时期的越国欧侯氏的得姓历史还要悠久,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欧氏、侯氏、刑氏、邢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国君主无疆次子蹄,属于以封邑及爵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夏王朝君王少康即位后,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邑(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号曰“无余”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贺循在《会稽记》中记载:“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

  史书记载:“无余传世十余代,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已绝。又十余代,有人自承禹王之后,重修前君祭祀,重复禹墓之祀,为民请福于天,以通鬼神之道。因祀封立,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号曰无壬。无壬生无择,无择专心守国,安心奉祀,不失上天之命。越国久远,历夏、商、周三代,亡而复立”。

  越国人身上刺有花纹,剪短头发,除去杂草,修筑了城邑。二十多代后,越国传到了姒允常。越王允常在位的时候,与吴王阖闾之间有怨恨,于是互相攻伐。姒允常逝世后,儿子姒句践(姒菼执)即位,这就是越王。

  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四年(越王句践元年,吴王阖闾姬光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听说越王允常逝世了,就乘机举兵讨伐越国,两国之间爆发了“檇李之战”(今浙江嘉兴)。越王句践派遣特殊的敢死勇士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吴兵们皆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击败了吴军,连吴王阖闾脚上都中了一箭,最后伤发而亡。

  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三年,吴王二年,公元前494年),句践听说新即位的吴王姬夫差日夜操练士兵,要报复越国的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大夫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但越王句践不听,还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

  吴王夫差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一带(今浙江钱塘江以南)大败越军。越王句践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夫差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后越王句践听从了范蠡的建议,向吴王夫差投降,后卧薪尝胆,励志激兵,在周元王姬仁元年(越王二十一年,吴王二十年,公元前475年),越王句践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与齐国开战而国内空虚之际,发动了攻击吴国的“姑苏之战”,击破吴国都城(今江苏苏州),连吴王夫差的儿子都杀了。随后在周元王三年(越王二十三年,吴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句践再次发动了吞灭吴国之战,并成为末代春秋霸主。

  越国传至姒句践的第六世孙姒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越国势力已经十分衰败了。周昱王(周显王)姬扁(周安王姬骄)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公元前355年),楚宣王发动击灭越国之战,越国最终灭亡,越王姒无疆自己也被楚军杀死。后姒无疆的次子姒蹄又被楚宣王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今浙江吴兴),以山南为阳,史称”欧阳亭侯”。

  在姒蹄的支庶子孙中,分别有以封地地名称和爵号为姓氏者,形成了欧侯氏、欧阳氏、欧氏三个姓氏。后欧阳氏、欧侯氏两个复姓族人之中也有省文简改为单姓欧氏者。到了汉朝以后,再有改区氏、侯氏者。

  姒姓欧侯氏、欧阳氏、欧氏、区氏、侯氏五族同宗同源,皆史称正宗,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欧侯氏与欧阳氏、欧氏、区氏、侯氏一样,都是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今已非常稀少,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欧氏、区氏、侯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

  据《百姓祖宗图典》有关“欧”与“欧阳”、“欧侯”三姓之说:“现今浙江吴兴县,古时有山名叫欧余山。春秋时期,越王无疆将他的二儿子封到欧余山南边做首领。山南向阳,所以这位公子受封后被称为欧阳亭侯。而他的后代有的姓欧,有的姓欧阳,有的姓欧侯。这三种姓原有同一始祖。欧余山的山名,还形成一支欧冶姓。春秋时,越国的冶炼术非常先进,有个居住于欧余山的冶铸名家就被称为欧冶子。欧冶子的后代,有的姓欧冶,有的姓欧,后来还有的简化成了‘区’姓。”再据《中国文化大博览》关于欧、欧阳、欧侯三姓共宗之说:“其始祖无疆,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次子蹄(古作“蹏”),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并引《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夏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用,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姓氏考略》谓:“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结论:“由此可见,欧氏、欧阳氏、欧侯氏,同为一族,皆为越王无疆后裔。”但据《路史》说:“欧阳姓系出渤海郡,欧姓系出平阳郡。”有所不同,尚需考证。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公元309 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临汾市。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上谷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救赵堂: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带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七十一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屠夫朋友、大力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却币堂:同救赵堂。

  勤慎堂:梅州侯氏堂号。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三姓同宗

  在中华民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很多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电影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