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姓图腾(商氏图腾)
商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流有二,一是源于子姓,出自上古时期商王朝贵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载:“唐尧封帝喾之子契于此,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而有天下,以商为国号,后商被灭于周,子孙以国为氏。”二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商鞅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八十七位。现今人口约四十一万,排在第二百四十八位。
【释义】商,“财也”。甲骨文和金文的商字,都含有宝贝、财富的意思。“商”字的图形,像案上供一只高足的广口瓶,有拜祀天降甘霖之意,即“天赐财富”。
【得姓始祖】
商汤: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他灭了夏王朗,建立了商王朝,其后裔王孙贵族开始以国名为姓氏,称商氏,为商王朝贵族为官者的专有姓氏。据典籍《遗子先生文集》记载:“自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商汤被灭于周,后世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世称商氏。”商王朝最终为周武王所灭,之后,商氏从贵族之姓转为庶姓,仍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商氏正宗。商氏族人大多尊奉契、商汤(成汤)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商份:字元质。登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庚辰科,任监察御史,喜欢越中山水,于是迁居沂江会稽,后来他的胞弟商倬做了越中博士,想辞官归,但商份己老,兄弟相见难别,也留下居住,商份与郑侠之孙郑永年同携进士,商份的儿子娶妻郑家女,所以郑家与商家是亲家。及至元兵进犯福清,商氏子弟横遭惨祸,所以郑氏族谱也记载商氏的这段历史,要子孙们祭祀商氏死节诸贤。明朝初年,朝廷准备祭祠死节诸贤,商氏族人死节者特别多,且都是特达英伟之士,商氏要特别祭祠,可惜后来没有为成。
商侑:字元佐。登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未科,官芦洲太守,商侑是商份的胞弟,得知商份留居会稽,深切怀念故土祖宗,于是辞官归里,教子弟读书,守忠孝之本,侑于屋旁开辟一园林,遍植花竹,时时登山临水,赋诗感怀,也是因为中弟出外做官,留居楚越,触景兴思,这种情怀老来更甚,有登石竹及香、菌二山待,于后为证,商侑与一拂先生之孙郑椿年同榜进士,郑椿年是永年之兄,他曾经与商侑同登鸟石田并勒名石上。
商俊:字元良。登谆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丑科,特奏名,官临安府博士,商份的胞弟,商侑的胞兄,俊博古通今,尤其精通商玄胤的相地之术,兄与兄长商份在会稽占卜选地建宅,名叫“淳安山水明秀宅”,预知这里后来必定兴旺,于是就迁居淳安,也预知石竹故里不久定有兵火之灾,所以一时弟兄们一起为迁徙之事做准备,筹划得周密而又细致,是因为那即将到来的灾难是那么深重,商伉与商倬是同胞兄弟,见商倬与兄商份留居会稽,商伉于是也留下居住在淳安,那时每年腊月,兄弟叔侄必相聚一堂,到明朝初年,有一位叫商仲孙的任宁德县尉,曾来过石竹拜墓,还寻彷了桃源旧宅,赤礁商氏后代和他叙旧事,以宗礼相待,情真意笃,宛然有石竹军寨的情意。
商佾:字元节。登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丁未科进士,官居监察御,又任太常、大理二卿、户部侍郎,商俊的胞弟,受学于商俊,凡商俊所读之书,兄弟俩无不互相探讨,至于相地之术,亦互相切磋并有所发明,商佾曾于在任时游郢上,喜欢这个地方,觉得可以在这里安家,回去和几位兄长商议,商俊就和他一同到楚地郢上,占卜选地后俊回浙江,商份就在这里安家了。越地与闽接壤,元未明初还有商氏子孙往来耕墓,而楚地与闽远离,往来不便,到商景春任楚地桃源县令,辞官归田时去寻找商份家巷,也己经是后代传人居住了,商景春回归故里后,楚地那边的商氏族人就很少来石竹了。
商倬:字元直。登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丙辰科进士,官居越中学博,随兄商份居住会稽,商份年老,商倬时常回石竹故里扫墓,和兄商侑一起,或居住一年半载,那时石竹商氏显贵昌盛。虽然兄弟迁徙他乡,但支庶繁衍,商侑也不寂寞,然而商倬回来都不忍心马上离去,因为手足情深啊,商佾曾作诗送,商倬回越中,诗云:一望松楸俱在眼,分飞鸿雁信伤心。手足之情充溢字里行间。
商伉:字元立。登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丙辰科进士,与兄商倬同榜,也与兄商倬同为越中学博,随兄俊居住在淳安山水明秀宅。
商景春:字熙叔。登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丙戊科进士,官居桃源县令,深感宋室之乱,大宋将亡,辞官归田,当时户部侍郎商佾迁往楚地居住,把商玄胤所留下的青鸟秘术都带走了,用来与兄长商俊切磋学习,商俊对商佾讲解得特别深透,而书都在商佾处,商景春此时到商佾家,商佾己作古,商景春仔细阅读了商佾留下的书籍,并一字一字抄录了回来,所以闲居石竹之时,能够精心揣摩推敲,晚年时他对青鸟秘术的研究大有所得,写下了《家乘》等书,但是两次兵灾之后,商景春留下的书几乎都烧掉了,幸巧在灰烬之中找到了《家乘》,这也是祖宗英灵保佑,留下来传给子孙。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上古时期商王朝贵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载:“唐尧封帝喾之子契于此,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而有天下,以商为国号,后商被灭于周,子孙以国为氏。”
相传,在远古时期,帝喾有个妃子叫简狄,她外出游玩是误食了玄鸟蛋,因而受孕生子名“契”。
契长大后,仁惠博学,被舜帝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后来,因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为“子”,敕封在商邑(今陕西商县),组成了商族部落,号为“商国”。
一直到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灭了夏王朗,建立了商王朝,其后裔王孙贵族开始以国名为姓氏,称商氏,为商王朝贵族为官者的专有姓氏。据典籍《遗子先生文集》记载:“自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商汤被灭于周,后世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世称商氏。”
商王朝最终为周武王所灭,之后,商氏从贵族之姓转为庶姓,仍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商氏正宗。
商氏族人大多尊奉契、商汤(成汤)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商鞅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法家名士叫公孙鞅。公孙鞅,亦名卫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待考,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为卫鞅,后被秦孝公嬴渠梁封于商邑(今河南淅川),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在思想上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商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魏惠王说:“王既不用商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的嘱托不以为然,也就没有照做。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求贤者,以图秦国之强,欲收复秦国历来之失地,便在周显王姬扁八年(秦孝公嬴渠梁元年,公元前361年)携带着李悝撰著的《法经》到秦国去了。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三见秦孝公,卫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秦孝公大喜,于周显王十年(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后升大良造。
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并竭力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鞅这是以历史发展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护旧主张,为实行变法作好了舆论准备。
周显王姬扁十三~十九年间(秦孝公六~十二年,公元前356~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实行大规模变法革新,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嬴驷有意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遂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秦国由此迅速强大起来。
周显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一年,楚威王熊商元年,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赵两国联军击败了魏国主帅公子昂强大的魏军,魏国被迫割让河西之地予秦国,之后将国都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部)。
河西之地,今称河西走廊,位于甘陕西部。东起乌鞘岭,西接新疆,北连大漠,是一个东西长达一千余公里,南北宽七十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包括了今酒泉、张掖、武威三个地区,金昌、嘉峪关、永昌、金川、酒泉、玉门、金塔、安西、敦煌、肃北、阿克塞、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天祝、民勤、古浪、武威十九个县地。失去如此一大片国土,当时魏惠王咬牙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而商鞅则因功受封商地十五邑。
但是,商鞅所定之法太过刻薄寡恩,他制定了许多严厉的法律条款,如设连坐之法、增加肉刑、大辟,还有十分残忍的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等等,因此秦国的大小贵族多有怨恨。赵良曾劝说商鞅要注意积怨太深的情况,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但是商鞅不听,依然执行他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太子嬴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一直挂怀当年自己犯法而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被商鞅施以刑法之恨,找机会要报复商鞅。其太傅公子虔更是报仇心切,遂借机诬告商鞅要谋反,秦惠文王正中下怀,立即下令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仓皇出逃而未携带身份证件,店家害怕“连坐”而拒绝其留宿,自是有“作法自毙”之慨。之后欲逃往魏国,而魏国人则因商鞅曾背信击败魏军,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自己的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惠文王乘机发兵讨之,杀商鞅回于郑国黾池(今河南渑池)。商鞅死后,尸体被拉回秦国,秦惠文王对其再处以“车裂之刑”于彤(今陕西华县彤城),并灭商鞅之族,商鞅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侥幸脱难,纷纷四散逃亡。
在商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族封地名称、或名号为姓氏者,称商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商佳氏,亦称尚佳氏,满语为S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吉林蛟河西北部),后多冠汉姓为商氏、桑氏、尚氏等。
⑵.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两岸,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鱼氏等。
《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九《曹南商氏千秋录》记载:曹南商氏,族姓所起,见于远孙正奉大夫赠昌武军节度使衡所著《千秋录》备矣。盖自少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十三世而至汤,十七世而微子代殷,后为偃王。避宋宣祖讳,改殷姓为商姓。
【迁徙分布】
迁徙
两汉之际,商姓已辗转播迁于今河南平舆、陕西西安以及豫鲁交界的今河南濮阳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属为汝南郡、京兆郡、濮阳郡,是故后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姓以上述三郡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边播迁,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南部省份的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商姓人入居。隋唐之际,商姓之主流依旧繁衍于北方,但是其在南部省份的商姓也得到了发展。
北宋时,河南开封人商瑗流寓西夏,仕为都知兵马使,仁宗时因奉使归宋,奏献密事,仁宗嘉其义,赐他于浙江淳安以居。南宋偏安江南后,商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今江西、四川、湖南均有商姓入迁。
宋末元初,蒙古铁骑横行江浙一带,则商姓人有避乱播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元代,世居于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的商姓家族繁衍兴旺,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尤以商挺父子为其杰出代表,其不但显达于朝廷,而且以书画扬名于世,诚为后人所仰视。
明初,山西商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之商姓有闯关东进入东北三省的,后扩展至内蒙古之东北区。此间华东、华南沿海之商姓有渡海赴台者,历民间至今,商姓分布之地愈广。
分布
宋朝时,商姓大约有4万人,全国商姓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甘肃、浙江、福建等地。山东为商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商姓人口的41%。
明朝时,商姓大约有5万2千人,浙江为商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商姓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山西、福建等地。
当代商姓的人口大约有41万,为第二百四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9%,商姓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黑龙江、河南、山东、北京、陕西、辽宁、江苏,这八省市大约占商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浙江、重庆、天津等地。
商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河南东北、皖苏北部、重庆东南、贵州北端,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2%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1%,居住了大约63%的商姓人群。在内蒙古中部、河北西北、晋陕、宁夏东北、豫鄂渝大部、四川东部、湖南西北、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中部、皖苏南部、浙沪、赣闽北部,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6%,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2%,居住了大约29%的商姓人群。
汉族占商姓总人口96%以上,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北京市、辽宁等地,满族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天津市等地,土家族主要集中于湖北省恩施市,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当代商姓的人口在38万左右,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彝族等多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为36万人(2006年),为中国第二百四十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8%,在全国分布较广。
今山西省的晋城市、阳泉市、洪洞县,河南省的商丘市虞城县、西平县、许昌市襄城县、驻马店市遂平县、开封市、荥阳市、信阳市,山东省的东平县、汶上县、日照市莒县、五莲县、济南市历城区、商河县、菏泽市单县、巨野县、临沂市、聊城市、淄博市淄川区、东营市、济宁市、宁津县、梁山地区、嘉祥县、滨州市、济源市、德州市、惠民县、青岛市、莘县、枣庄市薛城县、茌平县,陕西省的西安市高陵县,湖北省的武汉市新洲区,河北省的邢台市临西县、廊坊市大城县、宁晋县、唐山市滦县、石家庄市赞皇县、沧州市献县、枣强县、衡水市安平县、保定市容城县、邯郸市、青县,江苏省的南京市、盐城市建湖县、连云港赣榆县、常州市武进区、徐州市睢宁县,上海市,重庆市,北京市,天津市宝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湖南省的宁乡市,贵州省的道真县、瓮安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姚安县,吉林省的长春市、乾安县、敦化市,浙江省的奉化市江口镇、淳安县、温州市苍南县、开化县、杭州市淳安县、富阳县、金华市兰溪县、义乌市、绍兴市嵊州县、嘉兴市桐乡县、丽水市景宁县、宁波市奉化县,辽宁省的盘锦市、海城市、大连市、新民县,福建省的漳州市、福清市、樟埔县、诏安县,四川省的成都市、双流县、广元县,江西省的赣州市,安徽省的濉溪县、怀远县、宿松县、黄梅县,广东省的花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台中市等地,均有商氏族人分布。
【迁徙入闽】
今分布在福建省的商氏族人,祖上为河南省的固始县,唐朝末期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福州东郊鼓山下横屿。传至宋朝庆历年间,商玄胤“相地”至福清,看中石竹山东南的一片“风水宝地”(今福建福清东张镇),便在该地定居,后裔人才辈出。
赤礁的商氏一族是从商当开始的。商当是宋宝庆二年进士,桃源县令商景春的第三个儿子,宋成宗大德二年戊戌,娶林氏生三子,长子商潜,次子商浚,为赤礁三宗,故称“三商”。
商氏的祖先,出自商朝成汤时期(公元前1600年待考)商王世子的后代,是以国名为姓氏的,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王的后代分封诸候国,以国为姓氏的有殷氏,日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我们这一国姓商,是属于京城(也就是留在商朝国都继承王位的世子)这一支的,一开始就封在本国,又世世代代为殷氏(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又称殷商)我们的祖先是成汤商氏的后代无疑了。
赤礁一支的始祖,是唐朝未年(公元900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出发,随着闽国的创始人王潮、王审知迁入福建的,刚入闽南在福州城东郊(今横屿)定居,到了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有一位名叫商玄胤的先人,精通青鸟秘术,相地到福清,见石竹山西南(今东张镇)山川景奇,土地肥沃,说是可以在这里建屋居住,求得子孙发达,于是就迁居到这里,迁入之后,又在附近的菌山和香山各选了一块风水好地,分葬了父母的骸骨。
商玄胤迁居石竹后,其余商氏子弟仍留在福州东郊(横屿)管理祖坟田产,子弟们见商玄胤年老而没有回来的意思,为了表达对他的孝敬和思念之情,就将居住的地方改名叫“孝思里”,连耕种的田地也称为“孝思田”。至今,那里的草丛之中还可找到刻有“孝思里”、“孝思田”的石碑。
商玄胤迁居石竹后,传到四代,孙辈们分别于宋绍兴、隆兴、绍熙、庆元年间先后登进士,登进士的有商份、商侑、商佾三人,登特奏名进士的也有三人,他们是商俊、商伉、商倬。商份官居监察御史,商侑为芦洲太守,商佾任监察御史兼太常,大理二卿,官至户部侍郎,商俊为临安府学博士(教授),商倬、商伉也都是博士,商份、商侑、商佾和商俊是同胞兄弟,而商倬和商伉也是亲兄弟,一时传为佳话,所住的地势被人们称为”聚锦乡”。
后来,商份、商侑、商俊因为故居地狭小,兄弟一门显贵发达,恐怕很难继续下去,有所发展。于是就举家赴任,商佾迁往湖南,商份迁往浙江会稽,商俊博古通今,尤其精通玄胤公的青鸟之术,与兄商份在会稽占卜选地建宅,名叫“淳安山水明秀宅”,于是迁居淳安,接着商倬、商伉也在浙江做官,后来虽然不再当官,也就随着兄长定居那里不再回来了,唯独侑公落叶归根,终老故居,葬于香山祖坟南面。
商侑的儿子名叫商皓,商皓所生的儿子叫商政,商政的儿子叫商景春,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景春公登进士,任湖南桃源县令,几年之后,深感宋王朝内外交困,朝不保夕,商景春决意辞官还乡,落叶归根。没有多久,改朝换代,大宋的天下为元人取走,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泉州、福州也归附元朝。第二年春天,宋恭宗赵显在海上下旨,命将士收复国土,派官兵围泉州,欠攻不下,转而攻福州和兴化剑郡,收复归宋。前朝监丞刘仝祖家住福清,与妻兄林同纠合义兵在故直宝章阁林琛旧宅(今福清融城瑞亭村设局,称“忠义局”,这里也就是刘仝祖妻子的娘家,他们就在这里招募士卒,拉起队伍,当时,商景春的弟弟商景夏与林家是邻居,由于世代蒙受宋恩,商景夏也认“忠义”为号召,动员本族年轻力壮的男子来参加义军,商景夏也在家中设局,称“新局”。这年冬季,元军南下,各郡失守,元兵涌向福清,刘仝祖与景夏公合力抗敌,终因寡不敌重而失败,刘仝祖与景夏转移到亲友家中藏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被捕,皆自缢而死,英勇就义,由此株连受害者无数。商氏子弟于是纷纷弃家逃难,有的避到海上,有的移居漳州,有的跑到永宾,冯阳一带,还有的往平南里(今沙埔赤礁),至于田地、房屋、山丘和祖政,只好任其荒废了。
最先到平南里(赤礁)的是商景春的季子名叫商当,商当是商侑的曾孙,当初商景春辞官归田,预感至大宋朝廷挨不过腊月(八月),老家大姓必有兵灾之祸,所以庆元初就预先石龙岭中准备了藏身之所,在由下盖了几间房屋为终老之用,又在平南里五十九都赤礁村买下山田海地,占卜选址在北圆高处从石间建造了小屋,在小屋四周种植桃树,并刻了题为“桃源”的匾额,意取“世外桃源”实为隐居之所,商景春辞官后往来其间,曾嘱附子孙如遇不测,可作为避灾之地,后来,直到商当公到家难,才携妻带子来到这里定居,附近的百姓只知道有一位老知县曾住在这里,不知道就是商景春,至今乡人还称这里为“桃源”。
如今,找寻迁往今连山西原来翁氏居住地的南面,还有古井一口,刻字于石栏上“戊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根据当时的刻字日期,己是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而这口井不刻大德年号,是因为当时距宋宗遇难于祥兴二年不遗二十年,表明永远不忘宋朝,就如陶渊明不数甲子,忠于熙前之义,这也是赤礁商氏一族历史的开始。
商氏族人自商玄胤占卜选地居住隆仁里后,子孙发达,取衣锦返乡之意,改乡名为聚锦乡,这里溪水环绕,春雨时节溪水猛涨,交通往来不便,于是就在溪上建造一座石桥往来,名叫“无患桥”,溪流也就叫做“无患溪”。商氏的居住地与张氏居住相邻,与林氏的居住地也只相隔十余里,三姓各为一族,世代联姻,宋亡后,元人杀害抗元义士,这三姓都弃家难,商氏移到平南浔阳里,张氏跑到永宾里,林氏则逃往海下里,他们的房屋被充公,官方没收他们的田地给寺院,一直到元朝灭亡,这里还是一片废墟,荒无人烟。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朝廷下诏,组建兴华卫军,一部份军队就驻扎在这里,分屯其田耕种,商氏的故地驻扎的是陈氏的军队,张氏、林氏的故地则驻扎的是石氏的队伍。
商氏自商玄胤至商景春,建功立业,勤劳传世,一门七进士,十分显贵,支抚繁衍围绕故里,房屋田产不是其它姓氏所能比的,所以元兵进犯,祖上先人被害最惨重,传说商氏的鬼魂因此特灵,陈氏居住在这里,每年腊月必备牲酒币卑祭于商氏祠前,祷告商氏历代先贤,恭请地表来享,鬼魂才不为,不然的话,晚上天空中便会扔下许多土块石头毁坏房屋,甚至把井都填掉了,这是因为当时死于国难家难的人很多,英伟特达之士怀孝抱忠,不愿意让祖宗之地给异姓占住,且树木还在,而宗祠荒颓,迁徒异地的商氏族亲由于年代久远失去联络,无法想象他们的怨恨和恐惧,而稍稍临近跑到海上的,又因为房屋毁坏、田园家业荒废不肯用心于兴复,历世英灵守在这里,等待贤子贤孙重振家业,一直到今天,故里田园房屋虽然不能和过去相比,可是香山、菌山仍在,而隆仁里旧居古井颓坦还没有毁掉,此间居住在这里的老辈人,说是商氏先贤常常穿戴红紫衣冠出游其中,此地人春秋祭祠都不敢缺少,怎敢尽食其地呢?说到这里,作为商氏的子孙能不感慨万端吗?
商景春生有五个儿子,当初占卜得“禹稷当平世”一语,于是就为五个儿子取名分别为:商禹、商稷、商当、商平、商世。后来商平、商世先后夭亡,长子商禹回迁石竹,以便管理祖业和坟墓,次子商稷迁漳浦,子孙世代科名不断,三子商当就是从这时开始迁往赤礁定居,商当嘱附后人不要当元朝的官,所以直到元朝灭亡,没有一个姓商的在元朝当过官,商当的嘱附其实也就是商景春的遗嘱,元兵进犯时,商景春的弟弟商景夏与刘仝祖合力抗拒元兵,终于殉难死节,而族人们迁徒漳浦与赤礁都是商景春预先安排的,在颠沛流离之际都到避难之所而无忧无虑,于是商景春保身处世哲学的功劳,使得今商氏得以繁衍发达,漳浦与赤礁才有无穷之绪。
商当生下三个儿子,赤礁又分成三宗,因为遵从祖宗遗嘱而不当元朝的官,于是子孙不再读书而以耕山讨海生。
商浚是商当的次子,商浚五子传十二世,至商太乙有个儿子叫商伯元,随母改嫁省城东门西澜溪,明朝初年,其子孙因海上贩运犯禁,谪充南京武功所人军籍,后来因为拥擭明成祖朱棣发动的政变(史称靖难之役)立了功,升本所千户,子孙世袭,后来听说升指挥,兵乱之前,商伯元的子孙还来祭扫祖墓,现在居住北京,子孙尚蕃盛,只是因为相距太远,没有往来。荷兰人侵占台湾,还时常骚乱福清沿海。从叔祖商晴沙从叔朋霞迁居省城,后在乡里选拔为贡生,做了定南县令,后转海南当官,留下仁德之声名。
《始祖玄胤公赞》:“有商哲嗣,石竹之始,相土乘时,实知所业。学贯天人,情寄山水,我林我庐,我疆我理。二兆巍巍,英贤缵绪,本固技丰,绵绵葛苗。托根有自,休论远迩,天意厚商,冥有网纪。是以播迁,发祥在此,石竹香菌,不偏不移。念兹在兹,实我孙子。”
《石竹侑公赞》:“生于闽海,志在中原,一麾出守,顿振乾坤。气数早知,归隐田园,忠肝义胆,教诲后昆。开来继往,身退道差,兄弟播迁,弥笃本根。贻谋孔善,述作攸存,石竹香菌,祖魄亲魂。令始令终,既庶且繁,千载存思,永矢弗谖。”
《桃源景公赞》:“地维欲圯,天柱将颠,茫茫九域,半梦胡韫。哲哉桃源,炳机于先,既壮仕,未老归田。在沼匪乐,亦游于渊,超然远遁,礁海云连。越三千载,国社斯迁,家亦播越,祀赖以廷。頋瞻遗址,令绪严然,饮哉后裔,罔总罔愿。”
《赤礁当公赞》:“名家吉胤,故国遗贤,仓皇播越,忠孝弥坚。保有一线,务蕃其传,桃源之南,有山日莲。爱厥佳名,考卜为先,山下有泉,于然涓涓。井同汲,维泽不偏,拜手敬书,聊阐幽焉。”
【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京兆郡:即国都直辖区。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辖地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两汉之际,商姓已辗转播迁于今陕西西安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是故后世商姓有以京兆为其郡望。
濮阳郡:濮阳郡大致在今河南滑县、濮阳、范县,山东郓城、鄄城一带。两汉及魏晋时期,商氏再次昌盛为当地之望族,是故后世有以濮阳为其郡望的。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追远堂、衎烈堂、三元堂、两贤堂、敬爱堂、好易堂、续志堂等。
字辈
河北泊头商氏字辈:“进九万广在振建和平礼永安宝石全”。
山东汶上商氏字辈:“振玉兴文凤昭贞怀得祥”。
山东临沂商氏字辈:“玉学纪宗庆”。
山东邹城商氏字辈:“有守文振起存兴懋林玉学景宗登庆显容贵永怀鸣凤昌贻立道德蕴家延保安祥”。
山东滕州商氏字辈:“有守文振起存兴懋林玉学景宗登庆显荣贵永怀鸣凤昌贻立道德蕴家延保安祥”。
山东茌平商氏字辈:“本立孝思昌光先守义方”。
山东莒县商氏字辈:“有景(京)余(于)庆祥,令吉英传广”。
河南济源商氏字辈:“承敬复怀顺,存恒悦正友,本朝运隆盛,同庆万年兴”。
河南开封商氏字辈:“永亭振有明玉”。
辽宁大连商氏字辈:“立德永嘉……”
天津宝坻商氏字辈:“民宝贵学立春”。
河北青县商氏字辈:“旺文思宗大朝国”。
河北兴隆县商氏字辈:“永广文朝桂(贵)下为单名一辈-(姓与名两个字)”。
湖北武汉商氏字辈:“应一锡祚忠元良世怀景泽长”。
贵州瓮安商氏字辈:“文章崇正体善者知可学继起振先训明达”。
山东泰安商氏字辈:“逢学西和广”。
山东泰安宁阳商氏字辈:“光大永在清明(鸣),积累培(丕)承,笃世泽,诗书启迪振家声”。
山东阳谷商氏字辈:“登继作保建守孟兆占”。
山东乐陵商氏字辈:“齐欲治平建”。
山东沾化商氏字辈:“曰照平俊嘉远至迩安文修武”。
山东惠民商氏字辈:“兴公太希”。
河北邯郸临漳(商树香房一片)商氏字辈:“许友克里道,新民树其香”。
河北盐山商氏字辈:“光宗耀祖治国齐家万世其昌”。
河北故城县商氏字辈:“德洪国家庆,安邦智世祥”。
江苏徐州睢宁县商氏字辈:“学士允振,作则守成,克宗正道,百世其泽”。
山东菏泽商氏字辈:“大山景登好来义,圣敬开久有”。
河北承德平泉商氏字辈:“振宗思朝,殿如生祥,福(延)泽兴光荣,万世松常青”。
河北衡水故城县商氏字辈:“德洪国家庆,安邦志士祥”。
广西中部横县商氏族字辈:“永其茂”。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孔门二弟;
明代三元。
——佚名撰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末年鲁国人商泽、商瞿皆为孔子弟子。下联典指明代淳安人商辂,正统年间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是明代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唯一的人。
八言通用联及以上
吟诵不衰,芳年八秩;
存亡虽异,贞节千秋。
——佚名撰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徐咸清之妻商景徽,年至八十犹颂诗书不衰。下联典指明·商景兰之夫以身殉国,商景兰作诗悼之曰:“存亡各异路,贞白本相成。”
明代三元,独显丰仪之伟;
孔门二弟,曾传洙泗之经
——佚名撰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淳安人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正统年间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是明代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唯一的人。因身材魁伟,仪表英俊,被英宗从翰林院选为展书官,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时,郕王朱祁钰(后为代宗)监国,他人内阁参预机务。景泰初年,官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后因忤怒宦官曹吉祥及其党羽石亨,被诬陷革职,贬斥为民。宪宗时又被起用,官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谨身殿大学土。他为人宽厚,但遇到大事却非常坚毅,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等。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商泽、商瞿,都是孔子的弟子。商泽,字子秀,以博览群书著称;商瞿,字子木,研究《周易》。
【祠堂古迹】
水口营商氏宗祠
祠堂始建年份不详,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三间两进,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石脚,花岗岩石脚,红阶砖铺地;正脊灰塑、屋脊重新修葺过;前廊两根花岗岩石檐柱,柱上架石梁,石梁上有石狮;檐柱雀替用木雕装饰,而挑头却是常用的石雕人物,反映着古人的审美情趣;斗拱横梁的木雕是戏曲人物,形态非常生动;祠堂墀头盘头处的砖雕已经很不完整,但仍可见其工艺之精美;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作宏商公祠”五个厚润大字,无落款;门上墙壁三面均装饰着花鸟壁画,笔画虽然淡脱,但诗情画意还在、历史古韵犹存。祠内空寂静簌,杂草丛生,只有脚下的青石板印记着往昔的家族历史。
再往西进,是“文达商公祠”,也是三间两进,人字顶,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但建筑风格发生了较大改变,极其简化,没有石檐柱、石梁,也没有石门夹,前廊也只有一间宽,另两间往外与檐齐。祠堂匾额也不是石刻,刷灰后直接书写,落款为商衍瀛。该祠现已作为村的老人活动中心,也算是村里老人有个自得其乐的好去处。
西行至村的中段,有处已倒塌的房屋,从仅存的残墙剩瓦、旧垠老砖上,还可以看出是一座宗祠的样貌,这便是商氏祖祠所在。
商均墓
商均墓位于今虞城县城北12.5公里的利民乡杨庄村西南,墓冢残高3.8米,面积960平方米,是历代的虞城风景名胜之一。古代有“祠宇一所,望若峻岭”,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又建社稷商均坛,每年春秋举行祭典活动。
商均祠
商均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西南商均墓村,是家乡人民为了纪念商均而建。商均祠红砖碧瓦,树木长青,小桥流水,令人心灵神往。商均祠内有商均主祠堂,商均纪念碑,商均纪念园,商均记忆长廊等,每年游客络绎不仅,香火不断,是纪念上古商均之圣地。
商均古庙
商均古庙在虞城县利民镇西南商均墓村东北处。原名商均王庙,简称商均庙。是祭祀商均的庙宇。商均庙是为了纪念商均而修建立的。
商均庙坐北朝南,中轴线建筑有献殿和寝殿,二殿由卷棚式的雨搭相边接。正殿内设有三组砖基木作神龛,由垂花柱分为9间,各龛有二龙戏珠的透雕成浮雕,龛案上有沥粉贴金描绘的二龙戏珠或丹凤朝阳彩绘。殿内东墙是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彩绘壁画,西墙是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和庆宴彩绘壁画。
主要建筑有大殿两座和厢房、偏房十二间。占地425平方米,正殿有泥塑彩绘坐式商均像和郭子仪像,两旁有泥塑彩绘小像。献殿前有两根白沙石柱,柱上刻“岌大元国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孟夏制”。
现有献殿、正殿、戏楼。献殿面阔明三暗五单檐歇山顶,五架梁;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建筑,挑檐析斗拱为三铺作。正殿内正中有明代彩绘泥塑禹王坐像,高2.5米,两旁侍者各高1.67米,神龛前有侍臣,高2.05米;左侧龛上塑有三头六臂黑虎灵官像,手持法器,面目狰狞,高2.45米,两旁各有一侍者,高1.56米;右侧龛上为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坐像和送子娘娘坐像,高2米。殿内东墙壁上绘有《西游记》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故事片断;西墙壁上画的是郭子仪单骑见回鹘和宴庆朝贺场面。殿内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神楼5个。每年六月初十至十二日庙会期间,人们敬神祈雨,十分热闹。
【典故轶事】
网开三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网开三面的表面意思是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夏朝从禹开始,经过十五代君王,传到了夏桀。夏桀荒淫无道,引起百姓的不满和怨恨,商的首领汤看到这一切,就想争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一天,商汤散步时,看到一个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鸟,还祈祷说:“无论从哪里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商汤对捕鸟人说:“哎呀,太残忍了,鸟儿恐怕被你捕光了。”说罢,便拆掉三面的网。并小声祷告:“鸟儿啊,你们愿左飞就往左飞,愿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网里来吧!”诸侯和部落首领们听说此事,纷纷说:“商汤是一个好君王,他对飞禽如此仁慈,对人肯定更加仁爱。”很快四十个氏族部落先后归顺于他。最后,商汤终于灭了夏。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即黄铜)。
【家训格言】
《商氏家训》
忠贞孝义,勤俭爱家!
博学善思,立志践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行事有度,处事有方!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习好戒恶,修心健体!
摒弃虚荣,知足常乐!
《商氏家训》
黎明要早起,洒水扫庭院;
内外要整洁,走道要扩宽;
天黑即歇息,勿忘上门栓;
米粮血汗换,食用定节俭;
衣物要爱惜,恒念取得艰;
未雨早绸缪,临渴掘井晚;
有事宴宾客,自己勿嘴馋;
器具要整洁,瓦缸胜玉盘;
食蔬约而精,精心理菜园;
房屋勤修善,深耕细作田;
择妻进德行,用仆勿俊艳;
教子苦读书,礼仪首当先;
祖宗虽古远,祭祀记心间;
时常念祖德,代代往下传;
公平做贸易,不可便宜沾;
见富不动心,遇贫须可怜;
致富要当先,遇事戒多言;
嫁女择佳婿,德才放在前;
娶妻求淑女,孝敬理当先;
交友讲诚信,惠人不长念;
劣恶应远离,受恩理当报;
从善讲文明,读书志圣贤;
家和万事兴,光庭耀祖宗;
家训要牢记,世代须承传。
家范
一,重本:
人的身体和生命,都是来自于父母,所以父亲就像是天,对待父亲孝顺,是如同对天一样明白的事,母亲就像是地,对待母亲孝顺,是如同对地一样的清楚的事,凡事重本,发达可以光宗耀祖,赡养父母,贫穷也可以用粗茶淡饭让父母高兴,君子循规蹈矩,尽心尽职,厚待父母,父母健康长寿,子女得以发达显贵,就像树的根基牢固,枝叶则繁茂一样的道理,凡我商氏后人,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二,奉先:
宗祠的大堂房间,是祖宗神主寄托的地方,应当早晚打扫,初一、十五拜望,维擭神主尊严,子孙也就昌盛,各处祖墓坟篆,是祖宗的遗体和魂灵安息的地方,应当常常修葺和祭扫,不要让其崩塌烟灾,后人准以考证,祖宗的魂灵安,则子孙也平安,万一有不肖子孙,弄脏大堂和房间,甚至桌几积了厚厚的灰尘都视而不见,随随便便看待坟笙直到崩塌烟灾而毫无顾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凡我商氏后人,应多多反省自己。
三,尊师:
杨子说:致力于学业不如厚待老师,教师是以传授人生之道和专业知识来解除我们的困惑的,所以说,我们生活中在“重本”、“奉先”、“尊师”、三件事上是一样重要的,我厚待老师,老师必然厚爱我,孔子用“诲人不倦”要求自己,但他的学生一旦得罪了他,就马上辞掉不愿再见到这个学生了,孟子沿蒙孔子的家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当教师的,都学孔孟的做法,我们要想子女成材,必须先尊敬教师,凡我商氏后人,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四,择配:
夫妇为人伦之首,关系很大,周朝的兴盛都是因为有贤内助的缘故,孔子作《春秋》,从头到尾由他的妻子修正完成,他们曾经乐此不疲,所以妇必须选择有名望,有家法的族姓,不能随便的羡慕富贵,但是贫苦之家和叛乱之家也不能谈婚姻,嫁女也是这样,大概是德行和才能最重要,其次才是才华和容貌,女婿不是出自书香门弟的话,家庭当不能指望依靠他,怎么能够希望他不辜负我们的女儿呢?凡我商氏后人,应该谨慎不要忽视这件事。
五,礼仪:
庄严的仪表所以能决定人的命运,因为仪表并非是外表装饰而己,冀缺以华恭华敬的态度向世人昭示德行,茅容用正襟危坐的姿势来征贤纳士,从仪表甚至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未来,所以武公以博大的智慧来控制威仪,告戒自己于耄耋之年,周人兄弟互相告诫,以免祸端,也就是说互相敬重对方的仪之,命运之神也会关照,所以慎重对待自己的仪表从来都是能够增进德行的修养的,凡我商氏的人,千万不要傲慢而愆误仪表,不要涉足淫秽而丧失节气,不要光身跟人相处,跟牛马一起走,这是保存自身荣耀亲族的道理啊。
六,教子:
“能养而不能教”,这是讽刺做父亲的,为人父者,上承祖宗振钵,下启后裔先河,有传宗接代的义务和责任,养了儿子怎能不教育呢?宣圣说过,爱他能不为他付出吗?后来人有不明白这个定理的,对儿子姑息迁就,这与禽犊有什么区别?所以他的儿子从小骄惯坏了,常常傲视怠慢长辈,欺凌乡邻,直到自己也落个倾家荡产,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特别沉重教育孩子,后人应当明白这个道理,而不损害道义才可以呀。
七,睦族:
族有亲疏,都以祖宗来对待就没有亲疏之分了,提个说法详情见于范文正公的著述,所以睦族的意义是很大的,近世晚辈人有胡涂的,只认一气血脉流通之久,强弱相乎,还说你是那一房的,我是这一房的,能把周朝的秦国和越国一样看待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凡是一房一族务必按礼仪的程序相接待,互施恩惠,那么外族人也不能欺侮到我们头上,程子说过,族人有吉凶嫁娶,必须相与以礼,使骨肉之意常通,骨肉之情日渐疏远者,只因为相见情不相接,后人能知道这个定理就可以了。
八,善邻:
邻者近也。邻居跟我们近到他们的房子连看我们的屋子,不用说婚嫁世交,平常就是没有一天不相见的,我还是安于这种亲密的现状,决不仪仪是乡井之间有至深的情谊,我发现在邻居相处很多人意气用事,各不相让到了没有往来时,就不是睦邻了,所以宁肯我容忍邻居不要让邻居容忍我,宁愿邻居对不起我,我不能对不起邻居,才不会失为仁厚家风,后人不要忘记这些。
九,奉公:
国家规定有赋役,是让百姓拥戴皇上,像唐朝的租庸调,宋朝的两税三限一样,都是通常的赋役,明嘉蕯之时,国家有很多赋役,多次重征,万历初年朝廷援臣宠公建设,分阶层鞭策人民缴赋和服役,于是发布了法,有钱的人不用疲于奔命,贫穷的人也免去了过重的负担,国家和朝廷因为有这样好的法令,因而蒸蒸日上,于是下令排甲,开导愚顽,如有长期不交赋税不服役的,上面的官员一旦告急,衙门里的人就会追问,甚至上门摧,妻儿也会感到脸上无光,这哪里还有淳良的风气呢?凡是我商氏后人,宁可做得最好,不要落在最后啊。
十,守法:
朝廷之人用来惩治不走正道的人,现今法网灰灰,疏而不漏,那些触犯法律的,哪里都是无知才犯法的呢?罪过在于累积下来的习惯使然,我看见号为右族的乡邻,父兄坐视其子侄赌,者有之,或相邀入酒市淫乐者有之,甚其緃容子侄为小偷盗匪,凡此种种,都是法理不容的事以记取其教训,商氏子侄如有这种情况,是最大的败家子,应该以此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