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北岸氏起源及历史

北岸姓图腾_北岸氏图腾

北岸姓图腾(北岸氏图腾)

  北岸姓是中华古老复姓之一,读音作běi àn(ㄅㄟˇ ㄢˋ)。其源大多处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北岸氏在中国大陆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北氏,少数改为单姓岸氏、安氏。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北人、北门、北官、北郭、北野、北唐、北旄、北山、北乡、北宫、北海、北里、北岸、北野、北丘等,姓,以所居为氏。”

  北岸氏与这些“北首字”复姓一样,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北氏,少数族人改为单姓岸氏、安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高丽族,出自汉朝末期古渤海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北岸氏,源出古渤海国,在古渤海国被契丹国耶律·阿保机所灭后,大部分国人被契丹贵族内迁,亦有少部分继续北迁至辽河支流坝水流域北岸地区,到汉朝时期称为马訾水,唐朝时期改称鸭绿江。后融入古夫余国王子朱蒙所创立的高句丽国,其中有人因地为姓氏,称北岸氏。

  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古夫余国王子朱蒙(亦称东明、朱明、邹蒙)为避祸南逃到卒本川(今辽宁桓仁),建立起卒本夫余政权,定都于纥升骨城。

  西汉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朱蒙逝世,计在位十九年。朱蒙时期,先是降服了沸流国,后经过北讨,灭掉了荇人国,将其纳入高句丽国的势力范围,然后,又向东扩张,灭掉了北沃沮,使其政权初具规模。第二世琉璃明王即位当年,即亲统大军攻打鲜卑,大获全胜。但慑于强大的夫余入侵,琉璃明王于西汉建平四年(公元3年)将都城迁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并建丸都城以资拱卫。此后四百余年,国内城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汉天凤元年(公元14年),琉璃明王命大臣乌伊、摩离等领兵二万人,西伐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灭其国,并乘胜袭取高句丽县,占有高句丽故地,从此卒本夫余改名为高句丽,并以高为王族姓氏。第三世太武神王时期,高句丽国开始频繁用兵。西汉地皇二年(公元21年),太武神王发起对夫余国的进攻,虽曾将夫余国王斩首,但最终还是战败而归。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高句丽国征服了盖马国,使自己的势力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随后又降服了句荼国。由于高句丽国的扩张,引起了东汉政权的强大干预,高句丽国太武神王只好向东汉王朝谢罪求饶。到第四世王和第五世王时期,高句丽国无所建树。第六世为太祖王,其在位时期是高句丽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太祖王除了将高句丽国中分散的各部实行统一以外,还与东汉政权进行过多次军事较量,并屡犯辽东地区,显示了高句丽国逐渐强大的军事实力。传到第十世山上王、第十一世东川王、第十六世故国原王时,高句丽国更是多次向辽东地区扩张,却先后三次遭到了中原曹魏政权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以致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直到第十九世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国对外扩张的变化。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他即位初期,先兴师北进,攻破契丹三个部落、七百营。接着又挥师南下,多次进攻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国,仅在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的一次战役中,就夺取百济五十八城、七百余村,迫使百济阿莘王出降,并臣服于高句丽。之后,广开土王又两次击败入侵的倭寇,占领了新罗国部分城邑,使所辖地域越过大同江,抵达汉江北岸。

  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广开土王又北征夫余国,迫使夫余臣国服于高句丽国,特别是在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时高句丽国就开始以武力入侵辽东地区,并最终占据了辽东,直到高句丽灭亡时,辽东地区才回归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广开土王逝世,长寿王即位。面对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的形势,长寿王曾遣使向中原诸王朝奉表纳贡,以示臣服,求得相对稳定。但这时新兴的北魏政权,正在步步向东、北两个方向逼近,随时都在威胁着高句丽的安全。为了远离北魏王朝的威胁,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长寿王迁都于平壤城。长寿王迁都后,继续推行南侵新罗国、百济国,北和中原诸朝的策略。北魏延兴五年(公元475年),长寿王一举攻克了百济国都城汉城,杀其王,迫其南迁,高句丽国的势力推进到汉江流域。据朝鲜、韩国历史文献记载,终长寿王之世,仅向北魏朝贡就达四十六次,从而避免了与中原王朝的矛盾激化。使高句丽国由汉、魏时期的“方可二千里,户三万”,一跃发展到“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靠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以辽河为界,成为地处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强大政治势力。自长寿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句丽国与中原王朝基本保持着朝贡修好的和睦关系。大唐王朝建立后,高句丽国的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了缓和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连续派遣使臣入唐朝贡,与唐朝修好。唐高祖李渊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并且放回在隋朝时期虏获的高句丽人。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后期,大唐王朝空前强盛,东突厥被消灭。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新罗国派遣使臣入朝,述说百济国攻占了新罗国的四十多城池,并且与高句丽国图谋断绝新罗国与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当即派人出使高句丽,劝阻停战,却遭到了高句丽国执政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的拒绝,唐太宗因此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国。唐朝对高句丽先后进行了八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丽国发生内乱。唐高宗李治乘机以大将军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全军,分道合击高句丽。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春夏之交,唐朝大军攻至平壤城下,农历9月12日,高句丽国的僧侣信诚打开城门,唐军进城,高句丽国被彻底平定,高句丽国灭亡。唐朝在平定高句丽国后,将其地分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高句丽国的历史结束。

  从西汉天凤元年(公元14年)诞生,到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亡消失,高句丽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六百五十四年。高句丽国灭亡后,其国中的北岸氏族人逃亡于琉球,后迁往位于倭奴国东海道京都的东部生息繁衍(今日本大阪新干线滋贺县)。如今,北岸氏是日本国排行第六千八百八十六位的姓氏,罗马拼音读为“Kitagisi”,在历史上分衍有中西氏、大西氏、安藤氏、琴森氏等数十个姓氏,而本氏总人口却仅有一千三百人左右。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远古汾水北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传说,在远古时期,尧帝曾在汾水北岸的藐好射山,接见了王仉、齿缺、被衣、许由四位贤人,征求治国之方,从此传为千古佳话。因此在这四位贤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事为姓氏者,称北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阎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北岸姓氏原为阎氏,北岸始祖为阎成岭,其妻许玉兰。阎成岭原居住于山东省冠县甘屯乡,因为他认为部分阎氏人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当地做了坏事,令阎成岭十分伤心,决定于1982年自立姓氏门户,改姓为北岸,此后称北岸成岭,有一子北岸冰香和一女北岸秀芝,遂成北岸一族。

【迁徙分布】

  北岸氏复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在日本国则名列第六千八百八十六位,在中国大陆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北氏,少数改为单姓岸氏、安氏,在日本国还有分衍有中西氏、大西氏、安藤氏、琴森氏等数十个姓氏,多以辽东、冠氏为郡望。


【郡望堂号】

  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冠氏邑:春秋时期为晋国邑地。隋朝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析馆陶县东部和清渊县南部置冠氏县,其境域待考。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撤销清水县(原清渊县)并入冠氏县,境域扩大。元朝时期更名位冠州。明朝初期改位冠县,其境北越馆陶、邱县域,东界清河县的清河屯,西界威县的方家营,南界威县的沙儿寨,北界南宫县的红河村。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测定,全县面积为七百二十五平方公里,其中,“河北十八村”约一百平方公里。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7月,“河北十八村”划属清江县,其他境域未变。民国三十二(癸未,公元1943年)7月,原冠县的第六、八区(张庄和清水区)划属冠堂边办事处;同年11月,冠堂边办事处撤销,第六区划属武训县,第八区及冠、馆路以北划属永智县。时县域北界为冠堂路和冠馆路,西界至唐寺,东界和南界为原县境,时境域最小。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8月,撤销武训县,永智县和冠县合并称永智县,是年12月,恢复冠县称谓。县域东界辛集的刘八寨,西界漳卫河东岸的南馆陶和北馆陶,南界、北界未变。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3月,南馆陶区、北馆陶区回属馆陶县,县境与1940年前县属河南境域大体相当。1956年3月,原堂邑县的柳林区、辛集区和温集区的定远寨、范王庄、黑周三个乡划属冠县,县域扩大。1958年12月,馆陶县全部、莘县的燕店和王奉两公社划归冠县,1961年7月,冠县、馆陶县两县分治,原馆陶县地回属馆陶,原莘县燕店、王奉公社回属莘县。1965年3月,馆陶县属漳卫河东岸南馆陶区的张庄、么庄、东古城、乜村和北馆陶区的杨召、万善、肖城、许庄、城关等九个公社再次划归冠县,至今境域未变。

  堂号

  辽东堂:以望立堂。

  冠氏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贝尔特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