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姓图腾(富察氏图腾)
富察是满族八大姓之一,又作“傅察”、“富尔察”,读音作fú cá(ㄈㄨˊ ㄘㄚˊ),不可读作fù chá(ㄈㄨˊ ㄔㄚˊ)。富察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旧姓“蒲察”。以部为氏。蒲察,乃辽代女真旧部,势力强大。金朝时期,为女真黑号之姓第二姓,与皇室世代姻亲。金元时,曾冠汉字姓李。又见[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富察氏”起源于[嘉理库城]。系[蒲察氏]后裔。该姓氏无始祖名讳。该族世居沙济.叶赫.额宜湖.扎库塔.蜚悠城.讷殷.额库伦.吉林乌啦.长白山散居九处。后随汉习俗是以改写富.傅.付。富察氏支系繁多,是今天满族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
【得姓始祖】
(暂缺)
各支始祖
富察·顺泰:据《富察氏谱本》的记载,“二、三世祖公等随龙倔起,从征进关,驻北京八大胡同,袭公爵。”直系正支祖宗富察·顺泰于清康熙三十年移驻盛京辽阳(今辽宁辽阳)。至五世祖富察·衣拉他,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创设沙坨子村落,垦地,栽树造林,设庄招佃。清康熙初年间,北京仿照长白山八道沟样式,在京城内建设了八大胡同,以居公臣勇将,出力好兵家眷,养尊处优。后长支祖富察·东准泰于金良,就住在第五条椿树胡同。清朝袭职归长支,因而富察·顺泰的后人有正黄旗、镶黄旗,还有镶红旗等。富察氏是满族八大家之一,人口众多之极,所以其有同姓不同旗的现象。如《傅氏谱书》始祖是富察·三泰(傅三泰),并不是富察·顺泰(傅顺泰)。
富察·文达力:辽宁富察氏原居长白山下富察地方,后取首音谐“傅”,“富”为姓。后金国初,有瑚图来归,隶属正红旗满洲。四世祖莽色德宜住乎之女是清太祖的皇后。凤城边门傅氏,隶属镶红旗满洲,清初从龙入关,驻北京十驸马大街。一世文达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自北京来凤凰城边门驻防,今散居于凤城的弟兄山,鸡冠山,白旗,刘家河,岫岩的红旗营子,宽甸的虎山,灌水等地。至今传十五世。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女真族,出自古靺鞨族黑水部富察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或以地名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
富察氏,亦称傅察氏、富尔察氏,满语为Fuca Hala,其族众庞多,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富察氏,又作傅察氏,富尔察氏,是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以部为氏。
蒲察,乃辽国时期女真旧部,原居富察(今黑龙江阿城),在女真族诸多部落中属于势力强大的部族之一。金国时期,蒲察部为女真黑号之姓的第二姓,与皇室世代姻亲。金、元时期,蒲察氏曾冠汉姓为李氏。据双城市满清大学士图海之族《马佳氏家谱》的记载:始祖马穆敦……远祖费莫氏同属一源,因遭家难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因此,马佳氏、费莫氏、富察氏三姓不能通婚。
满清王朝的富察氏先世为富察·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今辽宁新宾沙济岭),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携族孙富察·本科里率族众投归,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将其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富察·旺吉努统领。富察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人口众多,所以有同姓不同旗的现象,例如正支富察·顺泰的后人中分别在正黄旗、镶黄旗、镶红旗等。
富察氏族人世居沙济、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额宜湖(今吉林蛟河北额伊瑚旧站)、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图们江北岸)、长白山、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等地。所冠汉字姓氏有富氏、傅氏、礼氏、石氏、谭氏、马氏、沙氏、付氏、庆氏、宁氏、李氏、佟氏、春氏等。其中,世居沙济的多冠汉姓为“沙氏”,而世居讷殷的则多冠汉姓氏为“傅氏”。
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亦有称富察氏者。蒙古族富察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蒙语为□□□,据史籍《八旗氏族通谱》中的记载,蒙古族的富察·科罗惠,世居席北地方(热河,今以承德为中心的河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在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富察·科罗惠率部归靠。其实,蒙古族的富察氏族人原来就是女真族蒲察氏族人的后裔。
【迁徙分布】
富察氏中的“沙济富察氏”起源于富尔哈河,在明代属建州右卫,始祖为兄弟二人兄名“纳苏莫尔根”弟名“檀都”,明末沙济富察氏迁居于今天辽宁省新宾一带,建立沙济城以居因而得名沙济富察。纳苏莫尔根的子孙并不兴旺,沙济富察氏主要为檀都子孙传袭。至第四代檀都子孙主要分成两支,长支由莽色都朱乎率领,次支由旺吉努率领。莽色都朱乎长子阿格巴颜(又称 阿古巴彦)就是明末最后一任建州右卫督指挥王杲,莽色都朱乎之幼女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继妃衮代。后因阿格巴颜与其子阿泰先后反明被明朝派军征剿,莽色都朱乎一支遭到株杀。衮代又于清太祖后期被休弃,该家族成员即被清廷排斥,后世子孙从此凋零,除康熙年间工部尚书倪满外再无出众者。
旺吉努一支于明末投靠努尔哈赤并受到重用,旺吉努本人被封为牛录额真,从此此支子孙世袭权贵门楣显赫,成为沙济富察家族最为繁盛的一支。旺吉努孙哈什屯在清太宗时期任礼部参政,康熙初年加封太子太保衔。哈什屯之子米思翰在康熙年间出任内务府总管,后升户部尚书,列议政大臣。米思翰子马思哈、马武、马齐、李荣保等均进爵封候位列公卿。李荣保之女嫁与乾隆帝被封为孝贤纯皇后,李荣保次子傅清出任驻藏大臣,为维护国家统一与拉布敦共同发动兵变斩杀分裂国家的罪魁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最终以身殉国,幼子傅恒任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授保和殿大学士,总领征大小金川,凯旋封一等镇国公,乾隆三十四年傅恒奉命抗击缅甸侵略,终至积劳成疾于归途中病逝于北京宛平。孝贤纯皇后伯父马齐在康、雍、乾三朝任保和殿大学士达23年之久,时间之长,在有清一代是罕见的。马齐是康熙武英殿大学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衔。其女嫁康熙十二子胤祹,为胤祹嫡福晋。也是孝贤纯皇后的堂姐。此外傅恒之子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福灵安,其兄广成,侄子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多罗额驸明亮,健锐营领队大臣奎林,以及后来咸丰帝遗令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景寿,淑慎皇贵妃与其父员外郎凤秀,等清代诸多显赫人物均出自该家族。
查寻富察氏宗族在明朝以前的迁徙足迹,其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富察氏族在随着历史上女真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而逐步南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迁徙途中遗留下多处氏族居住过的遗址,在宗族谱书中所记注的蜚悠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即是其中一处重要的聚集地。
远在金、元时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为蒲察氏,并为金国的女真大姓,亦是金国的望族。在史籍《金史·列传》中记载了十数位蒲察氏家族成员的传记。“蒲察琦,本名阿怜,字宗卿,棣州阳信人,试补刑部掾。”“蒲察鼎寿,本名和尚,上京曷速河人,钦怀皇后父也。赋性沉厚有明鉴,通契丹、汉字,长于吏事。”蒲察氏在金国时期,据《金史·国语》注释:“蒲察曰李”,即汉语译为李氏。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富氏(傅氏)的姓氏演变,从金国起即产生音移变化,但没有产生译意上的变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氏(傅氏)的全部演变过程。
今辽宁省的辽阳市灯塔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大连市金州、沈阳市东陵区,北京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河北省的保定市,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日本、韩国等地,均有富察氏以及分衍的汉化单姓富氏、傅氏、礼氏、石氏、谭氏、马氏、沙氏、付氏、庆氏、宁氏、李氏、佟氏、春氏等族人分布。
2006年3月29日,有富治中、富致民二兄弟称:他们老家苏家屯区大沟乡莽公坟村,现存一通清朝石碑,是他们祖茔惟一遗留下的文物。苏家屯区大沟乡莽公坟村,位于沈阳城东南约三十五公里处。经过一番寻找,大家终于在一个悬挂着“沈阳市诚信天然矿泉水厂”牌子的院落里发现了富治中、富致民所说的祖茔地“莽公坟”石碑。经查看,该石碑为石灰岩材质,残长两米四四、残宽一米零六、残厚三十五厘米,为大型石碑。尽管该石碑业已风化、破损,但其四周腾龙云纹依然清晰可见。
有碑身就会有碑头、碑座。于是,大家又开始寻找碑头、碑座。结果在该院落东邻、悬挂着“大沟乡莽公坟村完全小学”牌子的院落里,发现了该石碑的碑头、碑座。记者看到,该碑头令人惋惜地被压在水槽子下面,残损严重,却仍然可见雕工精致的盘龙纹饰、阴文“诰封”篆字和满文。该碑头残高九十厘米、残宽一米三四、残厚三十五厘米。距碑头东北半米远处,“螭首龟趺”碑座被埋在土里,仅仅露出一部分,但已风化出沟纹。距离两个院落北一公里处,为一座丘陵。富治中、富致民介绍说,丘陵的向阳坡上,便是富家的祖茔地。
据富国春整理的“富氏宗族谱书”记载,“莽公”为该家族的一世祖“莽色公”。在“富氏家谱”中,富治中、富致民排列在十一辈。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的史学专家介绍说,据史籍《奉天通志》的记载,“莽色公”为纳殷地方富察氏人,满洲白旗。当时,满族有“长白山三部”,即长白山、纳殷、诛舍里,分布于现在的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从他在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考取满族进士分析,富察·莽色应为清朝入关之前就居住在苏家屯区大沟乡莽公坟村。富察·莽色先担任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然后转为“盛京户部侍郎”。他任官时间在清康熙二十二~二十七年之间(公元1683~1688年),为正三品文官。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之后,富察·莽色的任职情况在史料中无记载,据推测,可能当时富察·莽色已经谢世,更有可能因病乞休,辞官回乡休养。
史学家介绍说,“纳殷富察氏”家族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大学士、高官,如福敏大学士等等。富察·莽色是清朝入关后仍然留在沈阳的官员。当时,在清朝的吏部、刑部、户部、兵部、工部、礼部“六部”中,沈阳作为陪都盛京,惟独没设任免、考核官员的“吏部”,呈现“五部”行政管理体制格局。富察·莽色供职的“盛京户部”,负责管理当时沈阳的财政、土地、税务等,其部门十分重要。
富察·永奇是根据康熙大帝的“诰封”为父亲富察·莽色立碑的。只有以皇帝名义颁发的“诰封”,才有权批准某某在墓前“立碑于道”。由此可见,富察·莽色的职位不低、业绩不小,为当时沈阳的名门望族之一。
作为沈阳早期的满族进士、文豪、官宦,富察·莽色从小便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当时难能可贵。从清朝延续至今,该村庄一直以莽色祖茔命名为“莽公坟村”,更是十分罕见,可见,富察·莽色及其“纳殷富察氏”家族在当时沈阳的名望和影响。
距今三百余年的“莽公石碑”已经成为珍贵文物,为研究沈阳地区的满族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郡望堂号】
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堂号
辽东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辈
辽宁本溪、桓仁富察氏字辈:“毓麟广成庆恩德永父明”。
辽宁辽阳富察氏字辈:“生文祥宝泰业世旗龙”。
正红旗长白山富察氏(傅氏)字辈:“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正白旗富察氏(罗氏)、镶黄旗(傅氏、付氏)字辈:“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永德广世绍长”。
镶黄旗东海富察氏(傅氏、富氏)字辈:“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富察氏一支字辈:“玉振金满堂……永远大其昌”。
【楹联典故】
(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