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ǔ zhōu lòu lú
药材名称 | 禹州漏芦 |
药材拼音 | yǔ zhōu lòu lú |
药材别名 | 龙葱根、火绒球花、毛头 |
英文名称 | radices echinopsis latifolii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 |
药用部分 | 菊科植物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蓝刺头: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圆柱形,直径0,5~1.5厘米,淡红色。茎单一,直立,下部疏生蜘丝状毛,上部密生白绵毛。叶互生,2回羽状分裂或深裂,基生叶具长柄,长圆状倒卵形;上部叶渐小,长椭圆形至卵形,先端锐尖,基部抱茎,边缘具尖刺,上面被蜘丝状毛,下面密被白绵毛。头状花序顶生,球形,由许多小头状花序组成;外总苞刚毛状,内总苞片外层为匙形,边缘具睫毛,内层为菱形至长圆形,中部以上被睫毛;花冠筒状,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聚合。瘦果圆柱形,密生黄褐色柔毛,冠毛长约1毫米。花期7~9月,果期10月。 |
产地分布 | 生于山坡草丛中或山野的向阳处,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于辽宁、山东等地。 |
采收加工 |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
药材性状 | 类圆柱形,稍扭曲,长10~25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顶端有纤维状棕色硬毛。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褐色,木部呈黄黑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昧微涩。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苦。归胃经。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4.5~9克,水煎服。孕妇慎用。用治诸疮痈肿、乳痈肿痛、乳汁不通、瘰疠疮毒。 |
药理研究 | 禹州漏芦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清热解毒:禹州漏芦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口腔溃疡、咽喉炎等疾病。 利尿排毒:禹州漏芦含有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成分,可促进尿液的排出,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抗炎消肿:禹州漏芦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皮肤肿痛、湿疹等疾病。 止血散瘀:禹州漏芦含有一些具有止血散瘀作用的成分,可用于治疗瘀血所致的症状,如瘀血痛、瘀血瘤等。 抗菌抗病毒:禹州漏芦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相关感染疾病。 |
化学成分 | 用量4.5~9克,水煎服。孕妇慎用。用治诸疮痈肿、乳痈肿痛、乳汁不通、瘰疠疮毒。 |
使用禁忌 | 孕妇慎用。 |
配伍药方 | 禹州漏芦可以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禹州漏芦配伍药方: 禹州漏芦、黄连、黄芩、黄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咽喉炎等症状。 禹州漏芦、白芷、苍术、地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湿热引起的皮肤肿痛、湿疹等症状。 禹州漏芦、生地黄、丹参、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适用于热毒引起的血热症状、痈疽肿痛等。 禹州漏芦、连翘、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状。 |
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属于活血化瘀药下属的破血消癥药。
功效与作用: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