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ǔ dān pí
药材名称 | 牡丹皮 |
药材拼音 | mǔ dān pí |
药材别名 | 丹皮、木芍药、洛阳花 |
英文名称 | peony bark |
功效分类 | 清热凉血药 |
药用部分 | 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根皮。 |
(动)植物形态 | 落叶小灌木,高1~2米。根圆柱形,外皮灰褐或紫棕色,有香气。2回3出复叶互生,小叶卵形,顶生小叶常3裂,侧生小叶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下面粉白色。花单生茎顶,直径15~20厘米;萼片5,宿存;花瓣5,或重瓣,白色,红紫色或黄色;雄蕊多数;心皮5,密生细毛;花盘完全包被心皮。果卵圆形,密生褐色短毛。花期5~7月,果期7~8月。 |
产地分布 | 全国各地栽培。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甘肃等地。 |
采收加工 | 栽培3~5年后采收,于10~11月挖根,洗净,去掉须根,用刀剖皮,抽去木部,将根皮晒干,为“原丹皮”(连丹皮);如先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皮后抽去木部,名为“刮丹皮”(粉丹皮)。 |
药材性状 | 筒状或半简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厘米,直径0.5~1.2厘米,皮厚0.1~0.4厘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
性味归经 | 性微寒,味苦、辛。归心经、肝经、肾经。 |
功效作用 |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6~12克,水煎服。用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打伤痛。 |
药理研究 | 有中枢抑制作用;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抗炎、抗菌;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和胃液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对回肠、子宫收缩有抑制作用,尚具有利尿作用;体外对钙通道阻滞剂受体有明显抑制作用。 |
化学成分 | 本品主要含牡丹酚新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基氧化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芍药苷、芍药素、没食子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血虚、虚寒诸证,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禁服。 |
配伍药方 | ①治肾虚腰痛:牡丹皮、萆薢、白术、桂(去粗皮)等分。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9克,温酒调下。(《圣济总录》牡丹散) ②治痛经:牡丹皮6~9克,仙鹤草、六月雪、槐花各9~12克。水煎,冲黄酒、红糖,经行时早晚空腹服。忌食酸、辣、芥菜。(《青岛中草药手册》) ③治腕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30克。上二味治下筛,酒服1克,血化为水。(《千金要方》) ④治金疮内漏,血不出:牡丹皮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千金要方》) ⑤治过敏性鼻炎:牡丹皮9克,水煎服。连服10天为1疗程。(《青岛中草药手册》) |
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属于活血化瘀药下属的破血消癥药。
功效与作用: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