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 kē zhēn
药材名称 | 三棵针 |
药材拼音 | sān kē zhēn |
药材别名 | 铜针刺 |
英文名称 | radix berberidis |
功效分类 | 清热燥湿药 |
药用部分 | 来源于小檗科植物拟蠔猪刺Berbers soulieana Schneid.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 |
(动)植物形态 | 常绿灌木。高达2米。茎直立,多分枝,幼枝淡黄色,具少数疣点,刺坚硬,三分叉,长1~2.5厘米。叶簇生,革质,叶片长圆状披针形,稀长圆状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急狭呈极短的柄,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边缘有5~18个刺齿,齿长1.5~2.5毫米,齿距3~7毫米,侧脉几与中脉乖直,细脉不显著。花8~20朵簇生,花梗长5~15毫米,小苞片2,卵状长圆形,长约2毫米,萼片6,排成2轮;花黄色,6瓣,卵形至倒卵形,子房椭圆形,内含2~3个种子,稀3,宿存花柱长0.5毫米。浆果椭圆形,熟时红色,被白粉。花期3~4月,果期8~10月。 |
产地分布 | 生于海拔600~2000米的山坡、路旁及林缘。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等地。 |
采收加工 |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 |
药材性状 | 本品呈类圆柱形,稍扭曲,有少数分枝,长10~15厘米,直径1~3厘米。根头粗大,向下渐细。外皮灰棕色,有细皱纹,易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不平坦,鲜黄色,切片近圆形或长圆形,稍显放射状纹理,髓部棕黄色。气微,味苦。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苦,有毒。归肝经、胃经、大肠经。 |
功效作用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用量15~30克,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咽痛目赤,聍耳流脓,痈肿疮毒。 |
药理研究 | 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升高白细胞,具有降低血压、负性肌力作用,舒张冠脉血管,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实验性矽肺具有防治作用,有抗肿瘤作用。 |
化学成分 | 本品主要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药根碱、受巴枯碱、九连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木兰碱、黄栌木碱等。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确,谨慎用药。 |
配伍药方 | ①治黄疸:三颗针茎15克。煎水服。(《贵州草药》) ②治暴发火眼肿痛:三颗针30克,车前子、光明草、菊花各9克,龙胆草12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60年) ③治喉痛:三颗针30克,山慈姑、雪胆各9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60年) ④治湿疹、疖肿:三颗针2份、滑石4份、青黛2份、生石膏4份。凡士林调制成25%软膏,涂擦患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
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属于活血化瘀药下属的破血消癥药。
功效与作用: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