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ù léng jú
药材名称 | 六棱菊 |
药材拼音 | liù léng jú |
药材别名 | 六耳棱、鹿耳翎、鹿耳苓、绿耳棱、六耳铃、羊耳三稔、蜡达草、六十瓣、羊毛草 |
英文名称 | laggera alata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散寒药 |
药用部分 | 菊科植物六棱菊Laggta alatae(Rorb)Sch.-Bip.的干燥地上部分。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状茎粗短茎直立,多分枝,4~6棱,棱上具有绿色的类似耳朵状的翅,全株密被淡黄色短腺毛。叶互生,质较硬,椭圆状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2.5~10厘米,上部叶较小,线状披针形,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窄,下延贴茎呈翅状,密被短腺毛,头状花序直径1~1.5厘米,顶生或腋生,再排成网锥花序状,果时稍下垂;总苞钟状;总苞片多层,线状披针形,质较硬,被短腺毛,外层的较短;花杂性,缘花数层为雌花,紫色,舌状,舌片线形,顶端3~4齿裂,开花后伸出花冠;盘花为两性花,管状,顶端5裂;雄蕊5枚,花药基部箭形。瘦果网柱状,长约1毫米,被柔毛,具10棱,冠毛白色,易脱落,花期9~11月。 |
产地分布 | 分布于我省各地及我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印度、东南亚及非洲亦有分布。生于海拔180~440米的山坡草地、灌丛或河沟边,山野路旁、田埂。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洗净,拣除杂质,切段,晒干备用。 |
药材性状 | 六棱菊药材长短不一,老茎粗壮,直径4~10毫米,灰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枝条黄棕色,有皱纹及黄色腺毛。茎枝具翅4~6条,灰绿色至黄棕色,被有短腺毛。质坚而脆,断面中心有髓。叶互生,多破碎,灰绿色至棕黄色,被黄色的短腺毛。气香,味微苦、辛。以茎枝幼嫩、末开花、叶多、绿黄色者为佳。 |
性味归经 | 性微温,味辛、苦。归膀胱经、脾经、肺经。 |
功效作用 | 祛风除湿,活血解毒。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用量10~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主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水肿,泄泻,经闭,跌打损伤,痈疖肿毒,瘰疬,湿疹瘙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
药理研究 | 抗炎作用:六棱菊总黄酮在50~200mg/kg剂量下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甲醛敛大鼠足跖肿胀、羧甲基纤维素钠致大鼠皮下气囊白细胞游走和角叉菜胶致大鼠皮下气囊肿4个模型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其抗炎作用与2.5mg/kg剂量地塞米松接近。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黄酮苷、酚类、有机酸、挥发油、氨基酸及糖类等。挥发油主要为单萜或倍半萜。油中成分因植物生长地区而异,其中有桉醇、杜松醇、榄香醇、橙花叔醇、葎草烯、β-石竹烯等。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确。 |
配伍药方 | ①肾炎水肿:马蹄金60克,六棱菊30克,猫须草15克。 |
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属于活血化瘀药下属的破血消癥药。
功效与作用: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