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 hāo
药材名称 | 青蒿 |
药材拼音 | qīng hāo |
药材别名 | 草蒿、臭蒿、臭青蒿、香丝草、酒饼草 |
英文名称 | Artemisia apiacea |
功效分类 | 清虚热药 |
药用部分 | 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的地上部分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具纵纹,多分枝,光滑无毛。叶互生,无毛,常为3回羽状分裂。裂片短而细,先端尖,表面深绿色,有极小的粉末状短柔毛,背面淡绿色,具细小的毛或粉末状腺状斑点;叶轴两侧具狭翅;叶柄基部稍扩大抱茎;茎上部的叶向上逐渐细小呈线形,无柄,基生叶在开花时凋谢。头状花序细小球形,具细软短梗,排列成圆锥状;总苞的苞片2~3层,无毛,外层卵形,绿色;内层椭圆形,边缘膜质,背面中央为绿色。花托长椭圆形,无毛;花皆为管状花,黄色;雌花较少,围于外层,雌蕊1枚,柱头2裂,呈长叉状开展;内为两性花,花冠先端分裂;雄蕊5枚,聚药,药先端呈三角形,基部两侧下延呈一短尖。瘦果椭圆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
产地分布 | 生于山坡草地、荒地、河岸、路旁、村边。分布于广东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花盛开或结果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或晒干。 |
药材性状 | 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3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苦、辛。归胆经、肝经。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除骨蒸、截疟。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虚热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6~12克,煎服,入煎剂宜后下。用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痢疾、阴虚发热、疮痒、湿热黄疸等。 |
药理研究 | 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解热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降低血压,且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尚能保护肝脏,防护辐射,缩短戊巴比妥睡眠时间等。 |
化学成分 | 主含多种倍半萜内酯、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油等。另含青蒿素、青蒿醇、青蒿酸、青蒿酸甲酯、槲皮素、小茴香酮、蒿属香豆精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 |
配伍药方 | ①治中暑:青蒿嫩叶捣烂,手捻成丸,黄豆大。新汲水吞下,数丸立愈。(《本草汇言》) ②治暑毒热痢:青蒿叶30克,甘草3克。水煎服。(《圣济总录》) ③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60克(童子小便浸,焙),黄丹15克为末。每服6克,白汤调下。(《仁存堂经验方》) ④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卫生易简方》) ⑤治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⑥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仙方》) ⑦治瘊子:新汲水按青蒿汁,调蛤粉敷之。(《百一选方》) ⑧治蜂螫人:嚼青蒿敷之。(《肘后方》) |
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属于活血化瘀药下属的破血消癥药。
功效与作用: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