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à liǎo
药材名称 | 辣蓼 |
药材拼音 | là liǎo |
药材别名 | 辣蓼草 |
英文名称 | red-knees herb |
功效分类 | 化湿药 |
药用部分 | 蓼科植物辣蓼Polygonumlaccidum Meisn的全草入药。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茎直立或下部伏地,稍粗壮,分枝稀疏,节膨大,通常呈淡红紫色,全株有腺点及毛茸。单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和中脉疏被短糙伏毛,上面深绿色,有“八”字状黑斑,托叶鞘薄膜质,托叶鞘长11~16厘米,口缘生长粗而密的刺毛,毛长5~8毫米。穗状花序生于枝端,花梗细长,下垂,花被5裂,淡红色,雄蕊7。8枚,子房1室,花柱3枚。瘦果。 |
产地分布 | 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分布南北各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采收全草,去除杂质,晒干。 |
药材性状 | 茎圆柱形,直径3~4毫米,多分枝,红色或青色,有节,节膨大而色红,下部老茎较坚实,上部茎稍轻而中空。叶互生,皱缩,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长5~ 12厘米,宽0.8~1.6厘米,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无毛或被短伏毛,叶面绿色,有“八”字形黑斑及腺点,托叶膜质,鞘状抱茎。偶见顶端有穗状花序,小花粉红色,多脱落不全。气微辛燥,味辛辣。 |
性味归经 | 性温,味辛。归脾经、胃经、大肠经。 |
功效作用 | 除湿、化滞。属化湿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15~ 30克,内服煎汤,治疗痢疾、肠炎、食滞;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治疗皮肤瘙痒,灭蛆。 |
药理研究 |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止痒的药理作用。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鞣质10%和挥发油,油的主要成分为正癸烷、少量β -蒎烯、柠檬烯和正十一烷。 |
使用禁忌 | 有小毒,孕妇忌服。 |
配伍药方 | 1.治肠炎、痢疾:绵毛大马蓼根研末24g,开水送服,每日服2次。(《福建药物志》) 2.治中暑腹痛:绵毛大马蓼鲜叶芽12g,食盐少许,捣烂或搓烂,开水送服。(《福建药物志》) 3.治小儿疟疾:绵毛大马蓼15-18g,麦芽12g。水煎,早晚饭前2次分服。(《福建药物志》) 4.治疟疾:绵毛大马蓼叶、桃叶各等分。研末,调酒水制成丸,早晚各服3g。(《福建药物志》) 5.治跌打损伤:粗毛火炭母30-50g,三七叶10g。捣碎外敷。(《湖南药物志》) 6.治黄疸:粗毛火炭母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
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属于活血化瘀药下属的破血消癥药。
功效与作用: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