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ài yá
药材名称 | 麦芽 |
药材拼音 | mài yá |
药材别名 | 麦蘖、大麦毛、大麦芽、大麦蘖 |
英文名称 | malt |
功效分类 | 消食药 |
药用部分 | 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颖果干燥而得。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光滑。叶鞘先端两侧具弯曲钩状的叶耳;叶舌小,长1~2毫米,膜质;叶片长披针形或带形,上面粗糙,下面较平滑。穗状花序长4~10厘米,每节生3枚结实小穗;颖线形,无脉,长8~14毫米,顶端延伸成8~14毫米的芒;内稃与外稃等长。颖果腹面具纵沟,成熟后与黏体粘着不易脱粒。 |
产地分布 |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采收加工 | 5~6月果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脱粒,扬净。炮制:取净大麦,用清水浸泡3~4小时,捞出,置能排水的容器内,盖好,每日淋水2~3次,保持湿润,至芽长2~3毫米时,取出,干燥炒麦芽:取净麦芽置锅内,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时,取出放凉;焦麦芽:同上法炒至焦黄色,有爆声,取出放凉。 |
药材性状 | 梭形,长8~12毫米,直径3~4毫米。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除去内外稃后,腹面有1条纵沟;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及须根,幼芽长披针状条形,长约0.5厘米。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微甘。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甘。归脾经、胃经。 |
功效作用 |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属消食药。 |
临床应用 | 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健胃消食、疏肝和胃宜生用;回乳生用、炒用均可;止泻多炒用。内服:煎汤,用量10~12克,或研末冲服;回乳炒用,用量60克。 |
药理研究 | 具有助消化作用,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降低家兔及正常人血糖;对哺乳期乳腺分泌具有抑乳和催乳双向的作用;能增强豚鼠子宫的紧张和运动,扩张支气管痉挛;有降低血脂、护肝及对放射的防护作用;对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化学成分 | 麦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酯酶、氧化酶、催化酶、纤维二糖酶、龙胆二糖酶、地衣聚糖酶、苦杏仁酶、过氧化异构酶等多种酶。还含大麦芽碱、大麦芽胍碱A、B及葡萄糖苷、禾草碱。又含腺嘌呤,胆碱,甜菜碱,卵磷脂,氨基酸,维生素B、D、E,蔗糖等。另含Q-生育醌、α-生育酚、叶绿醌、白栝楼碱。 |
使用禁忌 | 孕妇、无积滞者慎服,妇女哺乳期禁用。 |
配伍药方 | ①快膈进食:麦芽120克,神曲60克,白术、橘皮各30克。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人参汤下三五十丸。(《纲目》) ②治小儿疳,百药不疗:大麦芽(炒)、神曲(炒)、芜荑(炒)、黄连(去须)。上等分为末,以猪胆蒸熟取汁,和宿蒸饼研如薄糊,然后入药拌匀,丸如麻子大,量儿大小加减,空心米饮下二十粒,临时增减,小儿无时,日三五服。(《叶氏录验方》消疳丸) ③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昏昏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芽一升,椒30克(并熬),干姜90克。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肘后方》) ④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无子当消者:麦芽(炒)60克。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
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属于活血化瘀药下属的破血消癥药。
功效与作用: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