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大话曹孟德

11个月之前 3 [ 说明文 ]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唾骂曹操:在《三国演义》的书中,他是一个挟天子令诸侯的奸臣;在京剧的舞台上,他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坏人;在历史评论家的眼中,他也是个有争议的、贬多褒少的人物。但在我眼中,他却是一代枭雄!

虽说他曾经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狂妄语句,但他在历史中的功绩是万万不能轻视的!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恢复了农业生产;唯才是用,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而且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也有着重大贡献。

内政方面,他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政治军事方面,他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历史上他就可以称是一个完人了。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着汉献帝,不是拿他当君王,只是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只是为了握一张王牌,方便其发号施令。一旦羽翼丰满,根基稳固,就要取而代之。

《后汉书献帝纪》中,建安年间曹操每一次升官,范晔都写为“曹操自为……”表面上仍是献帝封的,但曹操想当什么,献帝就得封什么。“三公制”搞腻了,就改为“丞相制”,直到后来封魏公加九锡,最后进封魏王。

他的一生充满了无数矛盾。

尽管自《三国演义》以降,他已彻底成为奸诈的代名词,再也无法洗净脸上那一片白,可即使是一直竭力贬低他的罗贯中,字里行间仍然无法抑制住对他的一丝隐隐赞许;尽管上世纪中叶他遭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翻案,眼间被捧为法家代表,被拔高到一个空前绝后的地位,但运动本身却因矫枉过正,更因为政治因素的介入而沦为一场闹剧,他仍然毁誉参半。时至今日,围绕着他一生的功过,人们仍然在争论不休,喜爱他的人将他捧到天上,厌恶他的人将他踩在脚下,两边都可以找到成千上百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我甚至怀疑,关于他的争论永远也不会停止。

也难怪,历史上那些统治者应该具有的全部特征,统统集中在他身上,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而这些又往往自相矛盾:悲天悯人又心狠手辣,求贤若渴又妒贤嫉能,豪爽大度又多疑猜忌,虚怀若谷又刚愎自用,光明磊落又阴险狡诈,足智多谋又自作聪明,热烈狂放又冷静缜密……他简直是古往今来所有皇帝中最终极的典型,然而,他偏偏不是。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

没有答案,都是又都不是。一半是天神,一半是恶魔,光明与黑暗的界限如此模糊,神性与魔性,原本冰炭不能相容的两种气质,就这样不可思议地混合在他的身体里,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不留任何斧凿之痕,让世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