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凡尘书事论读书

10个月之前 2 [ 议论文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诗句,大抵是说,渠水之所以那么清澈,是因为它的源头是流动的书。也就是说,博学的人之所以知识丰厚,是因为他读过许多书。

古往今来,凡尘书事自然不胜枚举。

就从古人读书入仕说起吧。

西汉匡衡,“父世农夫,至衡好学”,与我们学过的方仲永类似。青少年时期的匡衡每天要到大户人家那里“打工”,来补贴家用,有时也到有藏书的人家里佣作却不要报酬,只要能把书借给他看就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两千年来盛传不衰。正因他孜孜以读,因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入仕后官至丞相,位极人臣。

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虽只有四字“凿壁偷光”,可我认为更难得的是他这份爱的精神,是他能够坚持补充“源头活水”的毅力,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古代,读书大概是入仕脱贫的唯一途径了。

书简会朽,但读书的精神却是亘古不朽的。

鲁迅,我想中国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但无论他流芳百代还是万年,都是与他的少年苦读离不开的。鲁迅先生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了,然后买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每当晚上寒冷、夜读难耐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直接嚼,直到辣的额头冒汗。他就靠这样驱走寒冷,只是为了多读点书。就是这样不知熬过了多少个“辛辣”的夜晚,先生才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

所以说,任何的“流芳千古”都不是唾手可得,不过今天我想说的是,任何的“风流人物”都离不开书籍的滋润,你的“渠水”是否充盈,全靠你自己的努力,而“源头活水”的“源头”便是书籍。

“书到用时方恨少”,趁着年轻,趁着明亮的灯光和舒适的房间,多读点书吧,我们永远都不可能体会“偷光”和“吞辣”的苦读,可书是不变的,书带来的益处也是如清泉那般股股不断的。

补充纠错
上一篇: 心悦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