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是人性化还是大惊小怪?

10个月之前 2 [ 议论文 ]

中国青年报北京6月7日电 北京某中学附近有单位上下午各做一遍广播体操,高考期间,城管部门规定学校周围禁止播放广播体操音乐,以免音乐声打扰了考场中的考生。 记者在北京几个区的考场采访的多数考生心态非常轻松:“考不上可以再考,考不好上了二类大学还可以考研究生嘛!” 学生们轻装上阵,倒是大人们瞻前顾后总怕影响了孩子的发挥,从家长到社会舆论到地方政府都严阵以待极度重视。高考,已经不再是一个考生一个家庭的事,而成了整个社会的一件大事了,高考那几天也成了全国最为敏感的日子。“其实今年高考的许多措施是非常以人为本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刘伟举例,比如很多地方明确规定监考老师不许穿高跟鞋,以免高跟鞋刺耳的声音影响考生的发挥,比如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各地在高考期间对环境噪音进行监测等。“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这些人性化的措施有利于每一个考生在更为公平的条件下竞争。这是在保证更多普通人的权利”。 爱护、但不能过度,刘伟说,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有很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苗圃式”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程方平研究员对此现象表示了理解,他指出,现在教育已经成了普通人的第一需求,“教育和每个人的利益太接近了,因此,与此有关的人就变得甚为敏感”。但是,从社会到家长过分的关爱与保护,不仅不能让考生们放松,反而会影响他们的情绪。 高考前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74.5%的考生表示不希望家长陪自己参加高考。北京二中的一位老师说:“家长和社会的关注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孩子会增加‘考不好对不起父母’的负担。”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现在的高考已经控制了所有能控制的不利条件,高考更像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理想条件下”的试验。 “如果从孩子的成长角度看,这样的做法肯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刘伟博士说。 刘博士介绍,现在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会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毕竟,进入大学后高校环境不是一个对学生无微不至呵护的环境,被照顾惯了的学生会突然失去方向,非常迷茫,需要很长的调整期。 再有,学习和考试本来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无法分割的环节,现在的高考似乎已经被分离出来了。 有专家指出,社会和多数家长对孩子一直是过度保护,高考过敏是这种过度保护的延伸。就像是生产过程中的剖腹产,剥夺了孩子经过产道时应该承受的挤压和痛苦会造成新生儿抵抗力较弱,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应该有相应的抗干扰能力。正如刘博士指出的,“既然不是苗圃里的花朵,就让他经历该他经历的风雨”。

补充纠错